上海电气印包集团收购秋山国际
上海电气印包集团收购秋山国际

  进入21世纪,上海电气印包集团开始资本运作。

  上海电气印包集团的中方股权部分随同母公司上海电气上市了,此举大大增强了上海电气印包集团的资金实力。第一次私募和第二次公募,上市公司共募集到了将近90亿元人民币的发展资金。这使得上海电气在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还没有达到国际化水准的情况下,已经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

  2001年前后,著名的印刷机械企业日本秋山国际因为经营不善,提出了民事再生(类似于破产保护)。上海电气集团视此为提升上海电气印包集团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机会,由此展开了对秋山国际的收购。上海电气印包集团的国际化由此进入到收购阶段。

  为了防范风险,上海电气印包集团首先调查了秋山国际的"死亡原因"。上海电气印包集团请了毕马威、长岛法律事务所和专利方面的知名事务所做顾问,花了2个月时间调查了秋山国际的整个历史,特别是近10年来,包括经营战略、组织结构、制造能力和运作状况,以及现金流等方面的情况。不仅如此,收购以后,秋山国际的原客户、代理商,可能对收购事件产生影响的媒体,秋山国际内部的干部和员工可能的态度也都在他们走访调查的范畴之内。

  调查其实不光是为了收购本身,更是给上海电气印包集团未来更大程度的国际化打预防针。并购秋山国际,要了解日本的法律,包括企业法、经济法、外资进入之后可能的政策限制,同时也要预见企业可能存在的商务纠纷、专利纠纷,包括企业与分包商之间、客户之间有可能受到存在的隐性问题。

  收购秋山国际的过程中,上海电气印包集团坚持以日本文化为基础,尊重企业文化,尊重民族文化。应对日本报纸头版头条"中国资本进入日本将日本的优秀技术卷回中国",上海电气印包集团给秋山国际的干部员工传播了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理念:全球经济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资本和市场都无国界,日本的很多技术也是从欧洲传承过来,跟随西方进行了技术集成从而发展的。

  如果说并购本身是对企业国际化勇气和准备的考验的话,收购之后企业间的磨合和提升,则是对企业国际化能力更入骨的考量。在国际化过程中,要把发达国家先进的文化、管理水平学习过来,使上海电气印包集团符合时代特征和客户心理。

  为了稳固秋山国际原有的市场和客户,上海电气印包集团组织干部和员工免费为老客户检查和保养机器,让客户有了"这个中国股东经营理念不错"的评价,稳住了市场。

  为了让秋山国际"起死回生",上海电气印包集团在秋山内部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推进了用工制度改革,根据能力来分配,把原来的工龄工资制改为绩效工资制,主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变被动为主动,改变了外界对上海电气印包集团的认知。

  在生产环节,实行比价采购,主动检查供货商的工序,逐步降低了制造成本,杜绝了供货商层层分包,一年降低成本20%。上海电气印包集团生产的双面胶印机原来的市场价是265万美金,后来只卖162万美金,跟海德堡、罗兰等世界知名品牌处于同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