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2009:不能忘却的7个月
2009-09-24 09:30:05.0 来源:证券日报 责编:涂运
1. 本报股市十大预言逐一应验
2009年1月6日,《证券日报》推出《2009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专题。
十大预言内容包括:1.创业板可望在上半年推出;2.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提速;3.上证综指将在1700点至3600点之间运行;4.股指期货交易将稳健筹备择机推出;5.大小非解禁流通将推新政;6.平准基金相关准备工作接近完成;7.2009年中国GDP增速可望达到8.5%;8.B股改革时机、改革方案趋于成熟;9.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重组整合将是重头戏;10.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办法可望出台。
十大预言刊出后,立即激起了市场强烈反响。当天,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均在首页予以刊载,并跻身当日新华网财经频道阅读排行第二名。
时至2009年7月末,我们欣慰地看到,十大预言多数已经应验;有的尚未全部应验,但已经呈现应验的势头。
关于“创业板可望在上半年推出”的预言,已经应验。中国证监会在3月31日正式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5月22日发布关于《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7月2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首批108家申请上市企业申报。
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提速”的预言,已经应验。6月18日,随着桂林三金获得证监会核发的发行批文,新股发行重新启动(参见《2009年两度聚焦新股发行改革》)。
关于“上证综指将在1700点至3600点之间运行”的预言,正在得到应验。
1月5日,上证综指开盘报1849点,报收1880点。当时,人们对于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的预期普遍悲观。将2009年大盘指数的高点锁定在上证综指3600点,这在当时并不为多数预测机构所认同。
半年多来,沪深股市接连创出新高,基本印证了我们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以及相关刺激性政策的超前判断。至7月27日,上证综指已突破3400点关口,目前处于3300点一线,距离3600点位置已不远。
关于“大小非解禁流通将推新政” 和“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办法可望出台”的预言已经应验。
6月19日国务院宣布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政策,既是对大小非解禁股流通的政策安排,也是对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的政策安排。
关于“2009年中国GDP增速可望达到8.5%”的预言有望最终应验。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GDP增长7.1%,经济复苏超预期;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态势业已清晰。
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重组整合将是重头戏”的预言正在应验。
从上半年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来看,央企重组的步伐已经显著加快。如国家电网分别通过股权划拨和增资方式收购平高电气(600312)、许继电气的集团公司,华侨城、华电集团等通过资本市场实施购并等。
关于“平准基金相关准备工作接近完成”正在应验。上市公司10%国有股划转全国社保基金为此举打下了伏笔。(冀远 包兴安)
2. 里程碑:中国股市“5·19”十周年专题
2009年5月19日,国内四大证券报中的3家——《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均辟出专版,全文转载《证券日报》5月18日推出的专题报道《中国股市“5·19”十周年祭》。
三大兄弟报纸全文整版转载另外一家报纸的专题报道,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动向在业界引起了反响,也成为证券日报发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3家兄弟报纸转载同时,新华网也迅速以《5.19十周年,中国资本市场再造》为题,开辟出专区进行转载;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了这一策划。各大门户网站、财经网站也对该文热烈转载。
编辑部负责人介绍,在5月初,编辑部就开始策划“5·19”行情十周年的专题。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该专题报道的4个重点,即“股市中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与股市、监管理念的变化与成就、长线资金的成长”。随即迅速组织骨干力量,精心采访、精心研究,成稿后于5月18日见报。
编辑部的初衷是:通过这一专题,引导读者对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经济基本面、机构资金面、内在运行机制以及政府监管体制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深入探讨,增强改革信心,提升投资理念,鼓舞发展信心。
专题中的“市场与政策博弈出现新局面”部分,回顾过去10年所走过的道路,中国股市运行由“政策主导”转变为“政策引导”,是一个十分显著的变化。而这个具有转折性的变化,大体上可以以股权分置改革为节点;“股市运行与宏观经济关系发生革命性变化”部分分析认为,近年来的中国股市,涨也好,跌也好,都已经跟从于宏观经济的变化,已从当年游离于实体经济之间的小小炮艇,发展成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的航母群,真正当担了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监管找到中国钥匙”部分指出,近年来,股市上少了“暴风骤雨式”的事后查处,多了务实的监管新制度、新规定的出台,就在这种“和风细雨”中,中国证券市场的“防火墙”悄然成型;“长线资金长大了”部分则介绍,与10年前相比,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从形式到构成,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本土走向国际,从弱小到壮大。长线资金通过机构参与股市,业已成为中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股市“5.19”十周年祭》和评论《“5.19”精神:发展是硬道理》刊出后,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充分予以肯定,对证券日报的工作给予鼓励。(彭春来)
3.两度聚焦 新股发行改革
为推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本报今年连续推出相关重点报道,其中包括2月和4月的两次集中报道和讨论。
4月24日,针对有关IPO可能重启的传闻,《证券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新股发行改革将稳定渐进,避免制造“IPO恐慌”》一文,提出“市场的融资功能肯定要恢复,但前提是要对发行体制进行改革,而且这个方案要征求社会的意见”。
随后,从4月29日起,本报连续5天刊发《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前瞻系列报道》,就有关新股发行制度的政策问题进行吹风。开篇《新股发行有望借鉴“香港模式”,区别配售并适当回拨》一文透露,新办法将会把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通过网上申购和网下配售区分的方式彻底分开。
随后刊发的《杜绝机构非理性争夺发行份额,新股询价环节有望引入“价量同报”》、《 新股首发可提高流通股比例, 限售期可缩短》、《IPO可根据供需调整规模,遏制市盈率非理性畸高》等,分别从采取措施“平抑新股的高溢价发行,即如何逐步缩小一、二级市场的价差”;“将报价与申购紧密挂钩,以询价机构实际认购价格和认购数量约束随意报价的行为”;“ 缩短限售股的限售期限,与国际惯例的3至6个月靠拢”等方面作出了前瞻。
这些意见大多在6月10 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得到体现。向中小投资者倾斜也已经初步得到落实。对率先发行的3家公司的数据统计显示,桂林三金分配到个人账户的股份占比98.19%,万马电缆是98.31%,家润多是79.39%。
6月13日,本报头版刊发《第七次IPO重组前夜,第一单孰是孰非》,对第一单花落谁家进行预判,得到市场认可。
在今年2月份,本报还推出了《发行制度改革大家谈》专栏,为这项改革献计献策。其中2月9日《时间窗开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只待揭幕》、2月11日《发行制度改革路径:让参与者共享“制度性福利”》,再次就提高中小投资者的中签比例进行阐述。 (朱宝琛)
4. 中国证券市场年会创业投资峰会召开
2009年4月21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中国证券市场年会创业投资峰会”在北京召开。峰会的主题是“资本撬动成长——创业板推出下的成长企业与VC/PE大机遇”。证券日报总编陈剑夫主持峰会。
中国证监会前主席、中国证券市场年会组委会主席周道炯在此次会议上指出,中国创业板的推出将向全球资本市场发出一个极为明确的信号,就是到中国投资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这里将是国际资本最佳的用武之地、大有可为。
《证券日报》社长谢镇江在致欢迎辞时强调指出,“创业板的设立,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政策信号,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在中国股市负重前行的今天,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停滞”。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指出,创业板是继股改之后我国资本市场又一个伟大战役。要正确处理好创业板开通、重启IPO和新股发行三者之间的顺序。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教授对创业板发展提出了九条建议。
此次会议指导单位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来自政府部门、深圳证券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各地高科技园区、证券公司、创投企业以及专家学者共200人齐聚一堂,就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建言献策,共谋发展大计。
这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而且也是创业板正式推出前大规模、参与者代表性众多的一次会议。从这次会议之后,创业板的推出步伐明显加快,各项配套措施相继出台。(一 丁)
5. 围剿上市公司“铁公鸡”
今年2月至5月,《证券日报》上市公司报道高潮迭起,“上市公司铁公鸡”系列报道及“高管薪酬面面观”系列报道同时出击,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多是按季度进行分红,且分红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一贯而透明。反观A股市场,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能够坚持长期稳定分红的公司少之又少。针对这一“顽症”,《证券日报》重拳出击,策划推出“上市公司铁公鸡”系列报道。
其中包括:《拖欠社保资金百万之巨长达四年,铁公鸡西仪股份(002265)董秘竟然声称很正常》(3月3日)、《铁公鸡冷眼中天城投(000540)现象,未分配利润过亿仍拒绝分红》(3月4日)、《铁公鸡江苏阳光(600220)不分红引发利润虚增猜疑》(3月6日)、《可供分配利润高达5.88亿,美克股份(600337)分红却堪比葛朗台》(3月10日)、《长城电工(600192)有盈利但喊穷不分红, 管理费用却高达1.12亿》(3月12日)、《贵州茅台(600519)被指另类铁公鸡》(5月8日)。
对“铁公鸡”的“围剿”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中天城投在看到本报相关报道后,给予积极反应,决定公告分红。此案例也成为A股市场媒体监督导致分红第一案。
就在“上市公司铁公鸡”系列报道纵深推进的同时,另一组直指高管高薪的系列报道《高管薪酬面面观》也全面展开。
2月27日刊发《三普药业(600869)已连续11年未分红,独董年薪却逆市上涨72%》。一时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按照时间安排,兴业银行(601166)应在3月16日晚间发布年报,并成为第一家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然而,由于公司高管薪酬厘定问题悬而未决,兴业银行做出了延迟发布的决定。
随后,本报还相继刊发《南航2008年巨亏近50亿元,高管薪酬反增49%》、《三友化工(600409)净利大跌,高管薪酬逆市涨45%破千万》、《高管薪酬较07年下降6% ,S上石化何时扭亏仍是谜》等文章,使国企高管薪酬成为2009年的焦点话题之一。(马红雨)
6. 揭开携程网“保单门”
携程网“假保单”事件的曝光及解决,成为中国保险发展历程中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证券日报》的系列报道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深入调查,《证券日报》了解到云南的梁先生在无意之中发现了自己在携程网购买的两张保单是假保单,尽管梁先生已经拿到了保险公司出具的相关证明,但在随后和携程网的沟通中,梁先生并没有得到携程网积极的反馈。
了解并核实该情况后,《证券日报》决定以该事件为切口,对泛滥全国的假保单进行报道,并通过报道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对假保单的警惕性。
从2009年春节前开始,《证券日报》针对假保单事件,先后发表了《携程网身陷“保单门”,被索80万冤是不冤》、《携程网发表声明避谈“假”字,金牌会员针对声明发表十六点质问》、《携程“保单门”引发热议,多家中央媒体介入调查》、《携程网公开发表“道歉函”,客户指没有诚意拒绝接受》等多篇文章。
文章刊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假保单问题广泛、深切的关注。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经济半小时》以及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当地保监局会同工商等部门对制假单位进行查处,中国保监会也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在全国彻查假保单。
在《证券日报》系列报道及有关各方的协同努力下,携程网最终承认了保单为假并对本报的舆论监督表示感谢,并且还设立了千万诚信基金。不仅仅是保险,包括其它的任何产品和服务,只要是通过携程预订的,一旦发生质量或品质问题,都可以向携程反映,携程会积极配合处理,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再受到损失。
正是本着媒体的良知和责任,在《证券日报》和相关媒体的协同作战下,才促使携程网“保单门”事件得以妥善解决,并推进了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贺 俊)
7. “谢国忠现象”批判
针对境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坚定唱空中国股市的情况,1月13日,《证券日报》在一版刊登长篇评论《美国公民谢国忠在对中国股市说什么》。有媒体事后分析说,中国股市恢复性上涨恰是从证券日报发表《谢国忠说什么》一文开始的。
这篇文章列举了谢国忠的一些言论:2008年4月16日,称“2500点是我认为市场正常的估值水平”。同年5月5日,发表主题为“救市是救赌徒,熊市或持续18个月”的文章。5月8日,一反常态地说“从没说过沪指跌到2500点”。到6月中旬,谢国忠又把话翻回来说,“我一直坚持A股的价值中枢在2500点,再高就贵了”。12月11日,“或许600点到800点是A股的真正底部”的预测又出笼了。
文章认为,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同、驱动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尽相同、中美两国金融市场游戏规则更有差异,则将中美股市进行简单对比是荒唐的。该文同时指出谢国忠作为一名学者,其言论是有立场的,谢国忠持有美国国籍。
这篇文章刊出后,立即引起网络热烈转载,转载网页达数万个。不少网友对《证券日报》推出此文表示支持,认为对境外专家学者唱空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有所警惕是必要的,应当坚定看好中国证券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3天后,网络将“谢国忠是否持有美国国籍”作为焦点问题炒作,而把对谢国忠唱空行为的讨论放在了次要位置。
针对这一情况,1月16日,《美国公民谢国忠在对中国股市说什么》的作者、证券日报副总编辑董少鹏回答凤凰网提问时明确表示:“所谓谢国忠自称其从未申请过美国国籍,只是他个人的说法。”他同时表示,该文所指的重点既非谢国忠的国籍,也非谢国忠的观点准不准,而是他的立场问题。他对中国经济、资本市场一味看空,同时对中国国情又研究的比较少,在他的言论里存在过多的不规范。
事实上,纵观谢国忠等人唱空中国股市的所有言辞,我们往往发现其前后不一,逻辑混乱。一些人自命“独立经济学家”,但他们的身份并不“独立”,论述也并不“经济”。中国资本市场有困难、有弊端,但发展是最终目标。专家学者批评中国资本市场不是坏事,但促其发展应是符合中国人的利益的。
3月9日,一篇署名“水火”的两万字长文出现在互联网上,文章分别从“豪华的美国宣传团”、“ 虚伪的独立纸牌坊”等9个部分论述谢国忠现象以及围绕《证券日报》批判所引起的争论。其中对谢国忠的国籍问题做出了剖析。
其实本报与谢国忠先生并无恩怨情仇,只是对他长期“唱空”中国的观点进行批评,这能够引起网络上的争论,说明中国投资者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尚未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舆论建设、理论建设尚十分薄弱。(包兴安)
8. 全面解读“中国式股市全流通”
如果说始于2005年4月末的股改大变革奏响了中国股市步入成年的号角,那么这个成人礼仪式显然还没有落幕。“大小非减持恐慌”曾一度困扰中国证券市场。
为此,《证券日报》相继推出专题报道。
2009年6月24、25日,《“中国式全流通”是怎样炼成的》分上、下篇刊出,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情造就“中国式全流通”;由蛹化蝶,“大小非”变身“大小限”;“小非”财务投资的罪与非罪;谁制造了大小非“鬼故事”; “全流通”不是“全抛售”;“大资本”首要考虑公司控制权,不会随股价波动起舞;疏导解禁股压力,从出台单一政策到“立体安排”;“二次发售”将怎样实行;把买卖的自由还给“大小非”;降低IPO解禁股规模和时限,要循序渐进,假以时日;股市内稳机制的新环节
文章认为,中国国情造就了“中国式全流通”。从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出发,国有资本将长期发挥引导国民经济发展、引导非公有经济方向的作用。
因此,对于国有股东实行持股锁定制度,不仅要继续沿袭既定思路,而且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
2009年4月18日推出的《中国股市大小非“软着陆”面面观》专题报道,对解禁股后续制度安排进行了采访和深度阐释。(熊 欣)
2009年1月6日,《证券日报》推出《2009年中国股市十大预言》专题。
十大预言内容包括:1.创业板可望在上半年推出;2.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提速;3.上证综指将在1700点至3600点之间运行;4.股指期货交易将稳健筹备择机推出;5.大小非解禁流通将推新政;6.平准基金相关准备工作接近完成;7.2009年中国GDP增速可望达到8.5%;8.B股改革时机、改革方案趋于成熟;9.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重组整合将是重头戏;10.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办法可望出台。
十大预言刊出后,立即激起了市场强烈反响。当天,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国家重点新闻网站均在首页予以刊载,并跻身当日新华网财经频道阅读排行第二名。
时至2009年7月末,我们欣慰地看到,十大预言多数已经应验;有的尚未全部应验,但已经呈现应验的势头。
关于“创业板可望在上半年推出”的预言,已经应验。中国证监会在3月31日正式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5月22日发布关于《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7月2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受理首批108家申请上市企业申报。
关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提速”的预言,已经应验。6月18日,随着桂林三金获得证监会核发的发行批文,新股发行重新启动(参见《2009年两度聚焦新股发行改革》)。
关于“上证综指将在1700点至3600点之间运行”的预言,正在得到应验。
1月5日,上证综指开盘报1849点,报收1880点。当时,人们对于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的预期普遍悲观。将2009年大盘指数的高点锁定在上证综指3600点,这在当时并不为多数预测机构所认同。
半年多来,沪深股市接连创出新高,基本印证了我们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以及相关刺激性政策的超前判断。至7月27日,上证综指已突破3400点关口,目前处于3300点一线,距离3600点位置已不远。
关于“大小非解禁流通将推新政” 和“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办法可望出台”的预言已经应验。
6月19日国务院宣布在境内证券市场实施国有股转持政策,既是对大小非解禁股流通的政策安排,也是对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的政策安排。
关于“2009年中国GDP增速可望达到8.5%”的预言有望最终应验。
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GDP增长7.1%,经济复苏超预期;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7.9%。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的态势业已清晰。
关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重组整合将是重头戏”的预言正在应验。
从上半年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来看,央企重组的步伐已经显著加快。如国家电网分别通过股权划拨和增资方式收购平高电气(600312)、许继电气的集团公司,华侨城、华电集团等通过资本市场实施购并等。
关于“平准基金相关准备工作接近完成”正在应验。上市公司10%国有股划转全国社保基金为此举打下了伏笔。(冀远 包兴安)
2. 里程碑:中国股市“5·19”十周年专题
2009年5月19日,国内四大证券报中的3家——《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和《证券时报》均辟出专版,全文转载《证券日报》5月18日推出的专题报道《中国股市“5·19”十周年祭》。
三大兄弟报纸全文整版转载另外一家报纸的专题报道,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一动向在业界引起了反响,也成为证券日报发展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
在3家兄弟报纸转载同时,新华网也迅速以《5.19十周年,中国资本市场再造》为题,开辟出专区进行转载;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了这一策划。各大门户网站、财经网站也对该文热烈转载。
编辑部负责人介绍,在5月初,编辑部就开始策划“5·19”行情十周年的专题。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该专题报道的4个重点,即“股市中政策的作用、宏观经济与股市、监管理念的变化与成就、长线资金的成长”。随即迅速组织骨干力量,精心采访、精心研究,成稿后于5月18日见报。
编辑部的初衷是:通过这一专题,引导读者对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在经济基本面、机构资金面、内在运行机制以及政府监管体制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深入探讨,增强改革信心,提升投资理念,鼓舞发展信心。
专题中的“市场与政策博弈出现新局面”部分,回顾过去10年所走过的道路,中国股市运行由“政策主导”转变为“政策引导”,是一个十分显著的变化。而这个具有转折性的变化,大体上可以以股权分置改革为节点;“股市运行与宏观经济关系发生革命性变化”部分分析认为,近年来的中国股市,涨也好,跌也好,都已经跟从于宏观经济的变化,已从当年游离于实体经济之间的小小炮艇,发展成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的航母群,真正当担了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市监管找到中国钥匙”部分指出,近年来,股市上少了“暴风骤雨式”的事后查处,多了务实的监管新制度、新规定的出台,就在这种“和风细雨”中,中国证券市场的“防火墙”悄然成型;“长线资金长大了”部分则介绍,与10年前相比,中国股市的机构投资者队伍从形式到构成,都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本土走向国际,从弱小到壮大。长线资金通过机构参与股市,业已成为中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股市“5.19”十周年祭》和评论《“5.19”精神:发展是硬道理》刊出后,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充分予以肯定,对证券日报的工作给予鼓励。(彭春来)
3.两度聚焦 新股发行改革
为推动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本报今年连续推出相关重点报道,其中包括2月和4月的两次集中报道和讨论。
4月24日,针对有关IPO可能重启的传闻,《证券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新股发行改革将稳定渐进,避免制造“IPO恐慌”》一文,提出“市场的融资功能肯定要恢复,但前提是要对发行体制进行改革,而且这个方案要征求社会的意见”。
随后,从4月29日起,本报连续5天刊发《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前瞻系列报道》,就有关新股发行制度的政策问题进行吹风。开篇《新股发行有望借鉴“香港模式”,区别配售并适当回拨》一文透露,新办法将会把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通过网上申购和网下配售区分的方式彻底分开。
随后刊发的《杜绝机构非理性争夺发行份额,新股询价环节有望引入“价量同报”》、《 新股首发可提高流通股比例, 限售期可缩短》、《IPO可根据供需调整规模,遏制市盈率非理性畸高》等,分别从采取措施“平抑新股的高溢价发行,即如何逐步缩小一、二级市场的价差”;“将报价与申购紧密挂钩,以询价机构实际认购价格和认购数量约束随意报价的行为”;“ 缩短限售股的限售期限,与国际惯例的3至6个月靠拢”等方面作出了前瞻。
这些意见大多在6月10 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得到体现。向中小投资者倾斜也已经初步得到落实。对率先发行的3家公司的数据统计显示,桂林三金分配到个人账户的股份占比98.19%,万马电缆是98.31%,家润多是79.39%。
6月13日,本报头版刊发《第七次IPO重组前夜,第一单孰是孰非》,对第一单花落谁家进行预判,得到市场认可。
在今年2月份,本报还推出了《发行制度改革大家谈》专栏,为这项改革献计献策。其中2月9日《时间窗开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只待揭幕》、2月11日《发行制度改革路径:让参与者共享“制度性福利”》,再次就提高中小投资者的中签比例进行阐述。 (朱宝琛)
4. 中国证券市场年会创业投资峰会召开
2009年4月21日,由证券日报社主办的“中国证券市场年会创业投资峰会”在北京召开。峰会的主题是“资本撬动成长——创业板推出下的成长企业与VC/PE大机遇”。证券日报总编陈剑夫主持峰会。
中国证监会前主席、中国证券市场年会组委会主席周道炯在此次会议上指出,中国创业板的推出将向全球资本市场发出一个极为明确的信号,就是到中国投资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这里将是国际资本最佳的用武之地、大有可为。
《证券日报》社长谢镇江在致欢迎辞时强调指出,“创业板的设立,向市场发出了明确的政策信号,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在中国股市负重前行的今天,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停滞”。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指出,创业板是继股改之后我国资本市场又一个伟大战役。要正确处理好创业板开通、重启IPO和新股发行三者之间的顺序。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教授对创业板发展提出了九条建议。
此次会议指导单位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来自政府部门、深圳证券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各地高科技园区、证券公司、创投企业以及专家学者共200人齐聚一堂,就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建言献策,共谋发展大计。
这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而且也是创业板正式推出前大规模、参与者代表性众多的一次会议。从这次会议之后,创业板的推出步伐明显加快,各项配套措施相继出台。(一 丁)
5. 围剿上市公司“铁公鸡”
今年2月至5月,《证券日报》上市公司报道高潮迭起,“上市公司铁公鸡”系列报道及“高管薪酬面面观”系列报道同时出击,引起各界强烈反响。
在成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多是按季度进行分红,且分红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一贯而透明。反观A股市场,上市公司“重融资、轻回报”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能够坚持长期稳定分红的公司少之又少。针对这一“顽症”,《证券日报》重拳出击,策划推出“上市公司铁公鸡”系列报道。
其中包括:《拖欠社保资金百万之巨长达四年,铁公鸡西仪股份(002265)董秘竟然声称很正常》(3月3日)、《铁公鸡冷眼中天城投(000540)现象,未分配利润过亿仍拒绝分红》(3月4日)、《铁公鸡江苏阳光(600220)不分红引发利润虚增猜疑》(3月6日)、《可供分配利润高达5.88亿,美克股份(600337)分红却堪比葛朗台》(3月10日)、《长城电工(600192)有盈利但喊穷不分红, 管理费用却高达1.12亿》(3月12日)、《贵州茅台(600519)被指另类铁公鸡》(5月8日)。
对“铁公鸡”的“围剿”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中天城投在看到本报相关报道后,给予积极反应,决定公告分红。此案例也成为A股市场媒体监督导致分红第一案。
就在“上市公司铁公鸡”系列报道纵深推进的同时,另一组直指高管高薪的系列报道《高管薪酬面面观》也全面展开。
2月27日刊发《三普药业(600869)已连续11年未分红,独董年薪却逆市上涨72%》。一时间,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成为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按照时间安排,兴业银行(601166)应在3月16日晚间发布年报,并成为第一家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然而,由于公司高管薪酬厘定问题悬而未决,兴业银行做出了延迟发布的决定。
随后,本报还相继刊发《南航2008年巨亏近50亿元,高管薪酬反增49%》、《三友化工(600409)净利大跌,高管薪酬逆市涨45%破千万》、《高管薪酬较07年下降6% ,S上石化何时扭亏仍是谜》等文章,使国企高管薪酬成为2009年的焦点话题之一。(马红雨)
6. 揭开携程网“保单门”
携程网“假保单”事件的曝光及解决,成为中国保险发展历程中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事件。在这个事件中,《证券日报》的系列报道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深入调查,《证券日报》了解到云南的梁先生在无意之中发现了自己在携程网购买的两张保单是假保单,尽管梁先生已经拿到了保险公司出具的相关证明,但在随后和携程网的沟通中,梁先生并没有得到携程网积极的反馈。
了解并核实该情况后,《证券日报》决定以该事件为切口,对泛滥全国的假保单进行报道,并通过报道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对假保单的警惕性。
从2009年春节前开始,《证券日报》针对假保单事件,先后发表了《携程网身陷“保单门”,被索80万冤是不冤》、《携程网发表声明避谈“假”字,金牌会员针对声明发表十六点质问》、《携程“保单门”引发热议,多家中央媒体介入调查》、《携程网公开发表“道歉函”,客户指没有诚意拒绝接受》等多篇文章。
文章刊出后,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假保单问题广泛、深切的关注。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经济半小时》以及全国各地的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当地保监局会同工商等部门对制假单位进行查处,中国保监会也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将在全国彻查假保单。
在《证券日报》系列报道及有关各方的协同努力下,携程网最终承认了保单为假并对本报的舆论监督表示感谢,并且还设立了千万诚信基金。不仅仅是保险,包括其它的任何产品和服务,只要是通过携程预订的,一旦发生质量或品质问题,都可以向携程反映,携程会积极配合处理,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利益,以保证消费者的利益不再受到损失。
正是本着媒体的良知和责任,在《证券日报》和相关媒体的协同作战下,才促使携程网“保单门”事件得以妥善解决,并推进了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发展。(贺 俊)
7. “谢国忠现象”批判
针对境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坚定唱空中国股市的情况,1月13日,《证券日报》在一版刊登长篇评论《美国公民谢国忠在对中国股市说什么》。有媒体事后分析说,中国股市恢复性上涨恰是从证券日报发表《谢国忠说什么》一文开始的。
这篇文章列举了谢国忠的一些言论:2008年4月16日,称“2500点是我认为市场正常的估值水平”。同年5月5日,发表主题为“救市是救赌徒,熊市或持续18个月”的文章。5月8日,一反常态地说“从没说过沪指跌到2500点”。到6月中旬,谢国忠又把话翻回来说,“我一直坚持A股的价值中枢在2500点,再高就贵了”。12月11日,“或许600点到800点是A股的真正底部”的预测又出笼了。
文章认为,中美两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不同、驱动中美两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尽相同、中美两国金融市场游戏规则更有差异,则将中美股市进行简单对比是荒唐的。该文同时指出谢国忠作为一名学者,其言论是有立场的,谢国忠持有美国国籍。
这篇文章刊出后,立即引起网络热烈转载,转载网页达数万个。不少网友对《证券日报》推出此文表示支持,认为对境外专家学者唱空中国股市和中国经济有所警惕是必要的,应当坚定看好中国证券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3天后,网络将“谢国忠是否持有美国国籍”作为焦点问题炒作,而把对谢国忠唱空行为的讨论放在了次要位置。
针对这一情况,1月16日,《美国公民谢国忠在对中国股市说什么》的作者、证券日报副总编辑董少鹏回答凤凰网提问时明确表示:“所谓谢国忠自称其从未申请过美国国籍,只是他个人的说法。”他同时表示,该文所指的重点既非谢国忠的国籍,也非谢国忠的观点准不准,而是他的立场问题。他对中国经济、资本市场一味看空,同时对中国国情又研究的比较少,在他的言论里存在过多的不规范。
事实上,纵观谢国忠等人唱空中国股市的所有言辞,我们往往发现其前后不一,逻辑混乱。一些人自命“独立经济学家”,但他们的身份并不“独立”,论述也并不“经济”。中国资本市场有困难、有弊端,但发展是最终目标。专家学者批评中国资本市场不是坏事,但促其发展应是符合中国人的利益的。
3月9日,一篇署名“水火”的两万字长文出现在互联网上,文章分别从“豪华的美国宣传团”、“ 虚伪的独立纸牌坊”等9个部分论述谢国忠现象以及围绕《证券日报》批判所引起的争论。其中对谢国忠的国籍问题做出了剖析。
其实本报与谢国忠先生并无恩怨情仇,只是对他长期“唱空”中国的观点进行批评,这能够引起网络上的争论,说明中国投资者对于市场经济的认识尚未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中国资本市场的舆论建设、理论建设尚十分薄弱。(包兴安)
8. 全面解读“中国式股市全流通”
如果说始于2005年4月末的股改大变革奏响了中国股市步入成年的号角,那么这个成人礼仪式显然还没有落幕。“大小非减持恐慌”曾一度困扰中国证券市场。
为此,《证券日报》相继推出专题报道。
2009年6月24、25日,《“中国式全流通”是怎样炼成的》分上、下篇刊出,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国情造就“中国式全流通”;由蛹化蝶,“大小非”变身“大小限”;“小非”财务投资的罪与非罪;谁制造了大小非“鬼故事”; “全流通”不是“全抛售”;“大资本”首要考虑公司控制权,不会随股价波动起舞;疏导解禁股压力,从出台单一政策到“立体安排”;“二次发售”将怎样实行;把买卖的自由还给“大小非”;降低IPO解禁股规模和时限,要循序渐进,假以时日;股市内稳机制的新环节
文章认为,中国国情造就了“中国式全流通”。从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出发,国有资本将长期发挥引导国民经济发展、引导非公有经济方向的作用。
因此,对于国有股东实行持股锁定制度,不仅要继续沿袭既定思路,而且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措施。
2009年4月18日推出的《中国股市大小非“软着陆”面面观》专题报道,对解禁股后续制度安排进行了采访和深度阐释。(熊 欣)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