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出版业10年
2010-02-09 09:18:53.0 来源:《商业价值》杂志 责编:Victoria
- 摘要:
- 其实这些畅销书的运作者们,早就是高级网络“书探”了,他们是这个浪潮的受益者。网络是草根作家遇上出版伯乐的乐园,无论是慕容雪村遇上路金波,安意如遇上杨文轩,还是当年明月遇上沈浩波,一切的背景都是互联网。与其说他们是“传统出版商”,不如说他们就是“电子出版商”,因为他们控制了内容的制高点,无论是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还是研发能力,从来没有线下线上之分。
路金波的理想,是用不同种类的文学产品搞定一个“非理性”人群。他说:“万榕是生产文学产品的,这个核心内容不会变,今后还会引进国际版权,做一些相关的话剧、演出和影视剧。我们要走专业化的道路,要细分市场。”看样子,他是打定主意要做一个青春梦工厂,只是在今后的竞争环境中,他要如何平衡明星作家的高成本、不稳定性和稳定增长的利润目标,这是个挑战。这么说起来,跟皇马当年的困惑,还真有点儿像。
蓝狮子:出版界的轻公司
一手抓的是专业财经作者,一手抓的是俱乐部性质的新型渠道。做商业和财经图书的蓝狮子,有着最精明的商业模式。
1月份在北京见到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出版人吴晓波的时候,他正在和中信出版社的编辑讨论即将出版的新书《吴敬琏传》的最后一稿。书稿写作的逻辑是吴敬琏参与过的十多场重大论战——这几乎涵盖了几十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所有主题。
这么多年来,从个人的角度来讲,吴晓波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写史——个人史、企业史、经济史、改革史。他的著作《激荡三十年》已经有80万印量,翻译成8国语言。从蓝狮子公司的角度来讲,也是只有一件事——原创财经与商业阅读。在2010年1月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中国最具潜力中小企业中,蓝狮子排名第75位。虽然一年60本书,6000万码洋跟那些动辄几亿码洋的出版大鳄来说还是个很小的规模,但是吴晓波很自信,知道自己的公司为什么最具潜力:“因为我们代表新的模式,是出版界的轻公司。”
放弃渠道抓作者
蓝狮子与其他出版公司最大的不同,是它不做渠道。一开始,蓝狮子与浙江人民出版社合作,现在跟中信出版社合作。前者只负责选题策划和蓝狮子读书会的部分销售,后者负责印刷和渠道销售。与大部分图书公司从图书选题策划、到编辑、销售一揽子负责,只从出版社买书号的形式不同,蓝狮子提供的只有内容。这样做不用太大的资金投入,当然也会有一定的短处,一是出版社对选题有要求,不可能像自己完全做主那样对市场反应迅速;二是利润会降低,因为出版社既然承担了市场风险,必定要分走很大一块利润。
吴晓波对此的看法却是:“如果按照别的民营出版的方式来做,规模只有铺货才能做得出来。看似规模很大,但都是报表上的钱。每年2000万应收账款,不知道是否收得回来,第二年还得多拿1000万去铺渠道。我做过很多公司研究,这种模式在中国的保健品行业和家电行业都出现过。然而那些行业利润率高,图书利润率低,将来可能会有问题。”
中信出版社一直以来做高端财经图书,在跟蓝狮子合作之前,以引进版权为主,现在把蓝狮子视为最重要的原创来源。为了保证出版品质,他们对于选题的筛选,逼得蓝狮子也必须考虑精品路线。“开始觉得是限制,现在想想,有人给我们的选题再把一道关,也没什么不好,能面市的书尽量保证发行量。”吴晓波说。正是这种模式,蓝狮子出版的书,在所有财经类图书里面,单本印量一直是偏高的。
既然单品质量高,怎么上规模,就是蓝狮子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内容提供商最重要的资产是作者队伍,能够帮助它上规模的,还是这群人。吴晓波从贝塔斯曼那里延续下来的思路,是继续发展开放式作者平台,不断吸引好的财经作家与蓝狮子合作。慢慢地,蓝狮子的作者队伍从十几人发展到几十人,现在长期合作的作者已经超过70人。
“在财经领域,无论做什么选题,写哪个公司,蓝狮子都能立即提供2~3个有写书经验的作者备选。”吴晓波之所以这么有把握,是因为他不仅挖掘作者,还培养作者。至今为止,蓝狮子出资主办的“中国公司史创作高级研修班”已经进行了四期,来自国内财经媒体、商学院以及知名公司等不同领域的几十位记者、作者、专家被邀请参加,用吴晓波的话说,是由蓝狮子提供一个平台,供这些作者交流、提高。
“下一步,我要给合作最密切的作者设立公司股份。”如何不断巩固财经作者资源,是吴晓波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要做的出版业务就是在上游不断精耕细作。”
这些作者写的企业史作品,都在蓝狮子推出的“百家标杆企业系列丛书”之中,这些书包括《汽车“疯子”李书福》、《郭台铭与富士康》、《苏宁:连锁的力量》、《再造招商局》、《大道平安》等等,他们几乎控制了商业竞争中最顶端的企业出版资源,这些是给后来者设立的最大的竞争壁垒。
从单一公司史,再到公司管理之道和商业变革史,是蓝狮子主导的内容出版方向,一切都围绕着“介入的记录者”这个目标在进行。
读书会的秘密
蓝狮子读书会创办于2008年5月,也就是贝塔斯曼终止其书友会业务的两个月之前。其目标是为中国企业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商业阅读服务”,包括会员会籍套餐,企业图书馆建设,企业家私人书房建设及企业图书定制出版。读书会还推出“年度商业作者评选”、“蓝狮子商业阅读榜”等一系列活动。
“做读书会其实最开始还是受贝塔斯曼的启发。”尽管大家都知道德国出版业巨头贝塔斯曼因为水土不服最终关闭了在中国的大部分业务,这其中也包括书友会,吴晓波仍然认为德国老大哥做不来的,蓝狮子能做好。
蓝狮子现在的付费会员有1500个左右,数据库会员有1万多个,这些付费会员交2000元~10000元会费,读书会每月给他们配3~5本书,甚至建立一个总裁书柜。这些会员还可以参加6次高端的读书活动,跟畅销书作者和专家交流。
传统出版卖书是先给书后付钱,吴晓波称这个方式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营销方式,他之所以想做这个读书会,就是为了把钱先收上来再给书。两三千块钱一年对于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大的开销,但是相对于贝塔斯曼不收钱的业务模式,还是一条有待验证的道路。
“读书会在运营第8个月的时候就已经盈利了。2009年一年是在长三角发展,设立了上海、南京和杭州分会,2010年我们要在北京、广州和深圳接着做。”吴晓波认为自己最大的优势在于蓝狮子了解这个人群的阅读需求,可以为他们提供最好的阅读服务。
“我们不做传统渠道,但是从理论上讲,这些会员,就是我自己的渠道。”尽管读书会配给会员的不仅仅是蓝狮子的书,但是因为掌握了这些商业读书人群,至少用来推广蓝狮子的书是不成问题的。吴晓波说:“最近叶檀的一本《谁来拯救中国经济》,读书会就销了2000多本。”按照这样的规模计算,蓝狮子读书会的付费会员如果接近1万名,直接采购,就能把一本书的成本搞定了。
蓝狮子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渠道——需要大量资金去铺的图书销路,转而做高端阅读服务。他深知读书会的秘密,这是一条封闭式的轻资产渠道。
观察商业史这么多年,去芜存菁,吴晓波大多数时候很理性,他给蓝狮子未来的定位是一家服务公司——只与最好的商业阅读有关。但有的时候,他又十分理想主义。他说:“蓝狮子书店4月份之前就要开张了,它不可能赚钱,但是开一家看得见西湖的书店,是我个人的梦想。”
出版人眼中的电子书
更多的人会开始看书了,这是所有出版人的愿望。因为不论通过什么方式,他们都掌握着内容。
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实际也是属于互联网的10年。对于出版业而言,互联网既像搅局者,又像加速器,这个怪物的到来,让原有的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让原本要熬上好多年才能成为作家的人,有机会一夜成名。
其实这些畅销书的运作者们,早就是高级网络“书探”了,他们是这个浪潮的受益者。网络是草根作家遇上出版伯乐的乐园,无论是慕容雪村遇上路金波,安意如遇上杨文轩,还是当年明月遇上沈浩波,一切的背景都是互联网。与其说他们是“传统出版商”,不如说他们就是“电子出版商”,因为他们控制了内容的制高点,无论是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还是研发能力,从来没有线下线上之分。
所谓的电子书问题,只是另外一个版权输出的渠道而已。
亚马逊公司的Kindle的流行和其他电子书终端的爆发,很多人开始猜测传统图书的市场将要大幅度萎缩,有些人甚至喊出了图书死亡的口号,然而这些专业人士却不这么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观点甚至惊人的一致。
首先,他们都认为,电子书的普及,不但不会侵蚀原有的图书市场份额,反而会帮助把出版这个蛋糕做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纸书有一个很大的出路就是到农村、乡镇去。目前从文学出版来讲,统计一本书能卖多少,只算一线市、省会城市、地级市。10年后,一些现在很穷地方的农村学生会成为纸书的消费者。“也许数字出版的规模会超过纸质图书,因为一线城市新潮的人可能很快会去使用电子书设备,但是二三线城市、农村,还有很大的纸质出版物空间。我觉得600亿元的市场是会保住的。”路金波说。
第二,作为出版商,他们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和版权,在产业链中仍然掌握着主要资源。沈浩波说:“只要不出现一个终端垄断所有电子书市场的现象,最终这些相互竞争的终端厂商一定会来求着出版商。”事实也正像他所看到的这样,不提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Kindle、索尼、苹果等,汉王、华硕、方正等许多国内厂商也都在摩拳擦掌。但是人们要看的不是阅读器,而是里面的内容。
第三,电子出版和在线阅读的实现会改变现在的阅读格局。“很多不值得买的书就不买了,或者花5元钱就看了。”吴晓波说,“这样肯定更加考验内容品质。”从现有的手机阅读和互联网小说阅读的产品来看,很多都是低层次的内容,主要消费群体是那些没有购买能力的打工者或者学生。沈浩波认为,现在的电子阅读,还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状况,由于消费者层次太低,很多精心制作、获得出版的大众阅读图书没有任何机会。
从一般规律来看,一本大众出版物,如果卖到1万册就能持平了,以后所有的版权输出都是利润。5万册以上的书被业界称为畅销书,30万册是一线作家的量,而能够到100万册的书,就是超级畅销书。如果将来电子书大大降低了图书的成本,有可能会让1000万或者更多的人愿意掏很少的钱去阅读,这并不夸张。对于这些出版商来说,这绝对是他们所期盼的良辰美景:可以少砍树,传播更便捷,版税收入还多了一个电子出版的渠道。
最重要的是,更多的人会开始看书了,这是所有出版人的愿望。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江西民营出版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
畅销书90%出自民营书业 全国民营出版公司上万家
民营出版机构势头凶猛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