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的湘版伪装本书刊(多图)
2010-05-15 09:35:21.0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喻小唛
- 摘要:
- 伪装本书刊,是在特殊年代里,以特殊方式出版的特殊版本的书刊。这种书刊多销往国统区、敌占区,是中国共产党对敌宣传斗争的手段之一,是毛泽东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在国统区、敌占区得以传播的历史见证。这些伪装本书刊,对当时对敌斗争的顺利进行,为新中国的建立,发挥过重大作用。
(二)政治书籍伪装本
《政治材料》第一期,封面书名曾伪装为《脑膜炎预防法》,伪托“上海特别市政府卫生局印行”。据国民党政府档案记载:1929年7月,国民党湖南省党务指导委员会宣传部呈报称,“封面为署名上海特别市政府卫生局印行之《脑膜炎预防法》,内容则为《政治材料》第一期,系共产党化名反动宣传品。”
1927年“四一二”、“七一五”蒋介石、汪精卫叛变后,革命处于低潮。国民党和各派军阀在全国各地,“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对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展开了血腥的大屠杀。中国共产党为了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出版了一大批革命进步书刊,但却遭到查扣、销毁。同时国民党政府除通过党务系统和政府系统严厉查禁外,还设立了邮政检查委员会,凡通过邮政部门寄出去的书刊,必须经过严厉检查,才能寄发。而经过伪装的《政治材料》第一期,居然顺利地通过了邮局的检查,平安地寄出去了。
据1962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晦庵《书刊的伪装》一文云:有一次,有人拿着一本《脑膜炎预防法》到邮局寄发,恰巧被“检查老爷”看到了,当事人正在着急发愁,不料这位“老爷”刚一伸手,看到书名,竟像烫着了火一样,立即缩了回去,噘起嘴巴捏着鼻子走掉了。原来他以为看这种书的人可能已经有脑膜炎症象,容易传染,自己性命要紧,倒不如赶快躲开为好。
(三)革命刊物伪装本
五五书店向愚编辑出版的《半月文选》

“五五”,即5月5日,是马克思的诞生日,取名五五书店,是表示对马克思的纪念。
1939年10月,在徐特立的支持、指导、帮助下,五五书店向愚编辑出版了《半月文选》。编好后先送给徐特立阅后才付印。如有一期选登了斯大林关于国际形势的谈话,称斯大林为同志,徐特立说不好,应改称为先生,这样才不会引起顽固派的注意。
《半月文选》编好后,到哪里印刷出版呢?据现湖南图书馆收藏的该刊第二期,版权页上记载为“重庆:苍坪街;衡阳:司前街;曲江:风度北路;桂林:桂西路。”其实这四处地方几乎都是伪托的,真实的印刷出版地是在桂林,而桂林的“桂西路”又系伪托。据负责该刊编辑印刷出版的向愚的女儿向刘骝(现为离休干部)回忆说:“《半月文选》编好后,每次都是我父亲拿到桂林去印刷的,每次都要把我带去,一路上一大一小,又装扮成走亲访友的模样,就不会引起敌人的注意。我当时还只有5岁,也并不知道父亲到桂林是印刷《半月文选》。每次到了桂林后,我们是住在旅店里。每天父亲早餐后出去,把我留在旅店里,他晚上才回来。有时说去找姨妈,回来时说姨妈恰好不在家,没有找着。有时又说去找姑妈,又说姑妈搬了家,找不到。但每次回来,总是要给我一些饼干糖果。有一次,还将我带到漓江的将军桥,要我在那里看人家钓鱼,他又办事去了。回来后,我讲起此事,妈妈很生气,说让一个细妹子在那里看一些素不相识的人钓鱼,不怕坏人把她拐走卖掉了!自此以后,父亲出去办事时,就把我托付给旅店里的人看管。”“至于具体在桂林的什么地方,过去不知道,现在还是不知道。”1989年向愚去世,所以《半月文选》的印刷出版地已成谜团。
《半月文选》主要是刊载有关革命进步人士对时事评析方面的文章,以正确引导人民群众认清抗战形势,揭露各种妥协投降派的言论,从而帮助人民树立抗战的必胜信心。创刊号刊载了毛泽东的《目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对策》、《我们对过去参政工作和目前时局的意见》和陶行知的《我们对于国民参政会第四届会议的意见》等10余篇文章。
《半月文选》深受革命群众欢迎,宣传效果很好,仅最后一期就销售了5000份。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发动了“皖南事变”,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五五书店被国民党顽固派查封,《半月文选》也就停刊了。
王民田、汤永安、周仲由编辑的《粮食》半月刊
《粮食》半月刊,1946年5月4日创刊。发行:粮食半月刊。编辑:王民田、汤永安、周仲由。社址:长沙顺星桥8号。
《粮食》,从其内容看,是一种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革命刊物。创刊号的发刊词《我们永远前进》说:“胜利的手因捶击复员的钟而厌倦了,然而,阴云并未被这串洪亮的声音而冲散。”“我们,这一群在炮火中生长的孩子们,为了不愿让‘书荒’的阴影罩住大家求知的眼睛,于是不顾自身的声音是多么嫩弱,不顾自身的力量是多么单薄,持着有一份热发一份光的信念,毫无保留地献出了我们的努力,送上这份薄薄的礼物,在这寒冷的春夜里。”“朋友!请用你们明亮的眼睛,慢慢食下这份‘粮食’,”“让这个国家里,再没有火药味与尖叫声,而到处充满花香和朗康的笑声,今天、明天、后天、以至于永远,永远……”
第二期的封面上有一幅木刻画,画的是一位战士骑着奔驰的马。画的下面写着:“前进,民主斗士!”第二期还刊载了一篇《五月颂》说:“在荆棘的荒原上,在颠沛的日子里”,心情虽然并不舒畅,却充满了对明天的向往与希望。鼓励“子民们”英勇地站起来,去获得阳光灿烂的明天。
《粮食》,其内容却不是普通的粮食,但为了能依法登记,取得出版的合法权,而不致于被敌人查扣、捣毁,于是便以“粮食”作为这个刊物的伪装刊名,寓意精神食粮。这是迫于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所为。日寇投降后,虽然在1945年10月10日签订的“双十协定”及1946年2月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和平建国纲领》中,明确规定了人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力,然而国民党却悍然不顾,使政协纲领成为一纸空文。接着,国民党在全国各地煽起了查禁革命进步书刊,逮捕杀害新闻出版界人士的妖风鬼火。1946年4月至5月间,反动派在西安暗害《民众导报》的主编李敷仁,查封了《黄河晚报》,接着又封闭了在北平的新华社、《解放》三日刊和其他报刊、通讯社等77家。此外,在广州、成都、昆明、天津、长沙、徐州等地,也都制造了一连串类似的暴行。所以若不采取这种巧妙的伪装办法,不但不能“依法申请登记”,而且随时都有被查封和捣毁的危险。
《粮食》半月刊传世极为稀少,笔者仅见到湖南图书馆藏有其1946年5月4日的创刊号(静电复印)和1946年5月25日的第二期。
伪装本书刊,是在特殊年代里,以特殊方式出版的特殊版本的书刊。这种书刊多销往国统区、敌占区,是中国共产党对敌宣传斗争的手段之一,是毛泽东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在国统区、敌占区得以传播的历史见证。这些伪装本书刊,对当时对敌斗争的顺利进行,为新中国的建立,发挥过重大作用。现在,伪装本书刊成为了研究我国现代革命出版史的重要实物依据。特别是那些传世稀少的伪装本书刊,既是不可多得的革命文献,亦是极为重要的革命文物,弥足珍贵。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新闻: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