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析:BOPP行业已经度过严冬
2006-08-04 09:55:38.0 来源:中国包装报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从 1981 年开始引进 BOPP 生产线,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BOPP 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线速度 150 米/分~200 米/分,宽幅 4.2 米,单线能力仅有 3000 吨~6000 吨,发展至今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水平设备,线速度在 350 米/分~450 米/分,宽幅 8.2 米,年产 2.5 万吨~3 万吨。目前,共有 154 条线,生产能力近 200 万吨。其中采用德国布鲁克纳设备生产的产品占 48%,采用日本三菱重工设备生产的产品占 29.6%,采用法国 DMT 设备生产的产品占 10.5%,这三家的设备占中国市场份额 94.1%。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改变了薄膜的产品结构,从过去的单层到 3 层~5 层共挤拉伸,提高了产能,降低能耗、提高质量,有利于集约化管理,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
但是前几年出现了重复建设,盲目引进,特别是 2000 年~2002 年形成新一轮的引进高潮,三年里共引进生产线 20 条,集中在 2003 年~2004 年投产,使 BOPP 生产能力猛增,市场供大于求,普通中低档产品相对过剩,某些企业以低价格倾销产品,造成市场的无序竞争。企业效益明显下降,无法偿还贷款,出现相当困难的局面。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限制引进 BOPP 项目,促进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近两年,BOPP 原料涨价,好像是一把双刃剑,使行业进入微利或低利的时代,更增加企业的压力,也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一些规模小、质量差、自主研发能力弱的逐步被市场淘汰。竞争也促进市场成熟,随着食品、烟草、日化、药品、粘胶带、印刷复合制袋和电容膜市场的需求量增大,促进了 BOPP 的销售回升,市场平稳发展。2004 年 BOPP销售量为 130 万吨,而 2005 年达到 166 万吨,增长 27.7%。
当前,BOPP 行业经过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获得发展的生机,主要表现在: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根据 2005 年 64 个企业的统计数字分析,江苏申达、佛山塑料集团、宏铭新材料、浙江大东南、江苏恒创、合肥金菱里克、浙江伊美、绍兴富陵、宁波亚塑科技、广东揭阳运通、广东德冠 11 家集团公司,产量都在 5 万吨~14 万吨以上,合计产量为 83.02 万吨,占总量的 51.8%。产量在 2 万吨~4 万吨的有 19 家企业,产量为 46.4 万吨。这两项 30 家企业合计产量为 129.4 万吨,占总产量 166 万吨的 78%,这充分表明 BOPP 的规模化、集团化和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已初步形成,规模小、质量差的企业已基本上退出市场,行业中从原有 87 家企业减到现在的 60 多家。可以说,靠低价的无序竞争已有所好转,依靠核心竞争力的秩序正在形成,BOPP 行业已经度过严冬,迎来了春天。
当务之急是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科技环保型新产品,走国际化之路,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和市场壮大自己,这方面申达集团发展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
“申达”起步时仅有 28 万元,42 个人,12 亩 4 分地,到目前销售额为 70 多亿元,职工有4000 多人,拥有一个占地 50 万平方米的厂房,年生产各类软塑包装材料 30 万吨,形成了亚洲第一的规模化优势,使他们在产品调节、市场调节原料采购、备品备件调剂、产品延伸、营销体系拓展、人才互补等环节具有其它企业无法效仿的优势。“申达”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靠的是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能力,“申达”拥有一个国家级的技术研究中心和一个博士后工作站,每年还选派一些优秀技术骨干到海外进修学习,提高了集团的创新能力,从而取得了丰硕的自主创新成果。当前,“申达”在走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已先走一步,园区有 11 家中外合资企业,引进外资 8000万美元,成为行业软塑包装材料出口基地之一。并与埃克森、杜邦、舒尔曼、希悦尔、日本三菱重工等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坚持走国际化之路,把“申达”建成一个全球知名的软塑包装制造产业化基地。
当然,BOPP 行业像“申达”这样形成的行业“航空母舰”呈现集约型增长和规模化效应的企业还有浙江大东南、佛山塑料集团等。此外,浙江绍兴富陵公司突破 BOPP 薄膜发展瓶颈,从延伸产业链入手实现跨越式发展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富陵”已有年产 5 万吨的 BOPP 生产线,利税近 3000 多万元,利润达到 1 亿元,产销一直兴旺,产品供小于求。近两年由于原料的上涨,薄膜受到生产成本的挤压,价格上升空间不大,而原料无法满足企业扩展的需求。使他们感到困惑的不是产品没有市场,而是生产原料的制约。要谋求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坐等时机,突破口就在于原料这一瓶颈。为此自筹资金 4 亿元,从中进口聚丙烯单体,第一期建成 30 万吨聚合装置,今年将投产,新增年销售额 30 亿元。第二期将达到 60 万吨,PP 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 Spheripol串联环工艺,连续式生产不同性能的 BOPP 树脂,有着较强的竞争力。使该集团薄膜产品结构将延伸产业链,建成后产值将达到 100 亿元,利润达 10 亿元,跨上一个新台阶,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中国包装联合会塑料包装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蔡明池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