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十年:印刷业三资企业的90年代
2013-10-16 10:33:53.0 来源:印刷企业家网 责编:陈莎莎
- 摘要:
- 殷实的资本实力裹挟着深厚的市场经济积淀,通常以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服务周到示人的三资企业不仅迅速征服了客户,亦给蒙昧中的中国企业以极大的震动,他们看似不费吹灰之力便轻松改变了众多行业的既有格局。
这些在90年代蜂拥而入的三资企业,背景各不相同,起点有高有低,但他们都幸运地抓住了中国市场的爆发点,这使他们从容成长为各自细分市场领域的“大佬”和整个印刷市场的佼佼者。
经过十余年的爆发式增长,到2000年以前,三资印刷企业数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数据显示,到1999年底,我国共有三资印刷企业2295家,其中广东省有821家,占近36%。
被打破的均衡
90年代,尽管三资印刷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局限于珠三角地区,但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投资规模上看,当时珠三角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都要远高于其他地区。大量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服务周到的三资印刷企业在短短几年里集中涌入珠三角地区,迅速打破了中国印刷业原有的低水平平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现象是深圳印刷业的崛起和“北活南印”的盛行。
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崛起的新兴城市,从本土业务资源的角度而言,深圳并不具备发展印刷业的先天优势。有资料显示,到1987年底,深圳尚只有45家印刷企业,总产值只有区区1亿元。但在三资企业大举进入的带动下,到1997年,深圳印刷业总产值已达78.61亿元,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以令人不可思议的年均近55%的增长速度狂飙猛进。可为对比的是,在大致同一时间段里(1988~1998年),印刷产业基础更为优越、业务资源更加丰沛的上海,印刷业总产值仅由35亿元增长至97亿元。《深圳印刷业发展状况白皮书》披露的一组数据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三资企业在深圳印刷业快速崛起中的巨大作用,2005年三资企业在深圳印刷企业总量中占比不足20%,却贡献了当年55.22%的印刷总产值。在本土印刷企业实力相对更为弱小的90年代,三资企业在深圳印刷总产值中的占比只会更高,不会更低。
与深圳印刷业快速“隆起”相伴而生的是“北活南印”的盛行。所谓“北活南印”就是将北方地区的高端印刷业务不远千里放至深圳印刷,这一现象于80年代初露端倪,到90年代则达到了一个高峰,这背后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90年之后,我国印刷生产能力已经由全面短缺转向高端生产能力不足。在三资企业带动下,深圳印刷业以明显高出一筹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于是全国各地的彩色期刊、艺术画册、拍卖图录、精品包装等高端印刷业务纷纷南下深圳。国内某媒体90年代末做的一个调查表明,当时国内约80%的彩色期刊、超过半数的艺术画册在深圳印刷。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以中华商务、利丰雅高、当纳利旭日为代表的一批深圳企业迅速树立起了全国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全国印刷企业的“标杆”。
深圳印刷业在90年代对全国客户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除了其扎实的技术水平和稳定的产品质量,还有一个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即三资企业与生俱来的体制优势和先进经营理念。当时在北方地区,尤其是京沪两地也有不少技术装备水平不错的国有企业,为何他们却无法阻挡“北活南印”的潮流?一位在90年代初由北京某国企转战深圳的印刷企业家的分析颇为到位,当时北方国有企业基本还延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以生产为中心的运营模式,市场开拓意识差,有的甚至没有业务部门,只知道坐等客户上门。而且大部分企业几乎没有服务意识,工作按部就班,客户一旦有什么紧急业务,时间上很难保证。相较珠三角地区三资企业丰富的市场经验、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孰优孰劣,一看便知。案例或许更具说服力,北方一家成立于90年代初的合资印刷企业,起初由中方控股,连年亏损,在变更为外放控股后却很快扭亏为盈。
这就是三资印刷企业的90年代,一个以深圳为起点,珠三角为中心,影响波及全国并绵延至今的激情十年。
-
相关新闻:
- ·百强印企遭遇增长低谷 直面问题奋力前行 2013-08-09 10:08:52.0
- ·北京印刷行业三资民营企业发展稳定 2013-02-01 08:46:49.0
- ·关于印刷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思考 2012-09-25 08:54:42.0
- ·管理之印刷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思考 2012-03-13 11:35:53.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