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70年:GDP从679亿到90万亿城镇化率达59.58%
2019-09-18 08:55:12.0 来源:半月谈 责编:彭皖春
- 摘要:
- 1949-2019。两个时间坐标勾画的界限,于历史长河而言,不过是转眼即过的一瞬,于中华民族而言,却是翻天覆地的巨变。
类似强巴一家的收入变迁,在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中十分普遍。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不再占据绝对主体,经营、财产和转移收入比重增加。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60.6%,比1964年下降30.3个百分点。
“扣除价格因素,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比经济增长速度要快0.2个百分点。特别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要快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在进一步缩小。”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
收入与消费紧密相连。刚刚过去的暑假里,海滨游、山地游、出境游的照片刷爆大家的朋友圈,国人足迹遍布全球。假日旅游的红火,正是国人收入提高、生活从温饱到富足的表现。
钢铁产量
从10余万吨到10余亿吨
数据:2018年,我国钢材产量11.1亿吨,与1949年的10余万吨相比,增长8503倍,并连续20多年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
钢铁产品,被称作制造产业的“粮食”,是基本原材料。钢铁产业背后,有汽车产业、造船产业、家电产业、能源设备产业……一部钢铁发展史,可以说折射了中国整个制造产业发展壮大的恢弘交响。
由宝钢与武钢联合重组而成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德荣,是一位“老钢铁”。
他对半月谈记者深情回忆了新中国的“钢铁史诗”:新中国成立之初,钢铁人的不懈奋斗,使我国走出了钢铁紧缺的困境。1996年,全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如今年产钢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创造了世界钢铁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
“如果没有钢铁,现在随处可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高铁动车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就无从谈起,我国造船工业也不可能在全球占到那么大的比重。”陈德荣说。
在中国宝武的企业史上,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O5板”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国内钢材市场有一句顺口溜“桑车(桑塔纳)遍地跑,浑身进口料;海尔满商场,没有国产钢”。
为支撑汽车工业发展,当时宝钢的领导说,如果上海大众所需的高等级钢板都需要进口,那么建设宝钢的意义在哪里?
克服重重困难,1990年6月8日,中国第一块高档汽车面板O5板在宝钢问世,如今,宝钢汽车板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半壁江山,每两辆车中就有一辆用的是宝钢钢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钢铁业70年不改的昂扬姿态,是新中国工业一步步实现跨越式发展令人激动的缩影之一。
曾经,我国最基本的工业品都需要进口,从一些物品曾经的称呼就可以寻出端倪:洋火(火柴)、洋油、洋灰(水泥)、洋钉、洋马儿(自行车)……几乎“无货不洋”。
而今,我国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并大踏步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
铁路总里程
从2.18万公里到13.1万公里
数据:70年来,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以铁路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2018年末,我国铁路里程达到13.1万公里,增长5倍。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
1983年,孙纲东成为一名火车司机,他的职业生涯经历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过去,蒸汽机车以蒸汽为动力。绿皮火车狭窄的车头里,除了司机和副司机,还有一个司炉专门负责烧煤,一到夏天就热得受不了。后来换成内燃机车后,司机的工作环境大为改善,火车也大大提速。如今,采用先进电力机车的高铁,更是风驰电掣,无比高大上。”
参与京张高铁路基设计的张世杰,老家就在张家口。“以前上北京,老京张平均时速30公里,要走7个小时。今年底,坐上我自己参与设计的京张高铁,50分钟就到了,同样的距离却感觉近了好多。”
铁路之变只是新中国交通运输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一个缩影。2018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85万公里,是1949年的60倍;高速公路总里程14.3万公里,总里程居世界第一位。定期航班航线总条数达4945条,是1950年的412倍。
70年来,交通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交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如今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日益成为国人的生活“标配”。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旅游已成为中国人的“幸福必需品”。今天,出行更加便利,让“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遥远;环境更加优美,让“处处是风景”成为现实。
广铁集团党校副教授金一兵表示,7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总体上经历了从“瓶颈制约”到“初步缓解”,再到“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奋斗历程,与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快速缩小,部分领域已经实现超越,一个走向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展现在世界面前。
科研人员数量
从不足5万人到世界第一
数据: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科技机构仅有30多个。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是1991年的6.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19657亿元,是1991年的138倍。专利发明量方面,2018年,我国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432.3万件和244.8万件,分别是1991年的86倍和98倍。
8月17日于北京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发布的《纳米科学与技术:现状与展望2019》白皮书显示,“2018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高质量纳米科学研究产出的引领者,未来中国将延续这一领导地位”。正如大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所言,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纳米科学与技术进步的重要贡献者和世界纳米科技研发前沿大国之一。
纳米科学的从无到有,从简单模仿到引领潮流,正是70年来中国科技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70年前,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几乎从零起步,70年后,中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并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转向更多领域的并跑、领跑,这一点我感触很深。”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说,随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我国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新技术手段的率先应用上,我们已和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
“例如在脑科学研究领域,光遗传学、神经细胞连接追踪和解析、单细胞测序和标记等重大技术的突破,让过去大家普遍觉得无从措手的科学问题逐步实现了突破。比如举世瞩目的克隆猴研究,就见证了我国脑科学研究的创造力与攻坚水平。可以说,现在正是大力推动科技发展的新机遇期。”段树民说。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