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精美《大隨求陀罗尼经咒》亮相永乐夏拍:佛教密宗影响了印刷术
2020-09-22 17:57:40.0 来源:新京报 责编:覃子喻
- 摘要:
- 在唐朝出现的印制梵文陀罗尼经咒,应以汉译本的流行为前提。因信奉者认为梵文经咒更具有法力,而受到追捧。而由于普通民众一般无法书写梵文,所以就借用源于印度的捺印佛像技术来印制陀罗尼经咒,以满足信众的需要。
佚名,《大隨求陀罗尼经咒》
大部分面世唐朝的印刷品,都来自成都和西安。
对于该陀罗尼经咒的构图形式,首都博物馆研究员黄春和提到,在唐代流行的《大隨求陀罗尼经咒》中间是圆的,旁边的经文是方形,边上绘有图像。虽然装裱打乱了本件陀罗尼经咒的形制,但专家们仍然从能够看到的图像上对其进行了分析与讨论。针对这件陀罗尼经咒上的图像,首都图书馆原常务副馆长、古籍专家周心慧谈到,“……从佛教造型来看,有着非常浓厚唐代佛像的特点。”周心慧认为,该作表现了唐朝以肥为美的审美特征,而且佛像造型不像后来那么庄严,比较娟秀,“唐朝造像有一句话叫‘似菩萨’,面目比较圆、眉毛比较长,鼻梁比较窄……台基座6脚、8脚都是唐代造像。”
首都博物馆研究馆员、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黄春和从此件陀罗尼经咒的佛像特征、用色及图像的大小等,判断其可能为晚唐五代时期的作品,“晚唐的勾线造型非常规范,勾线严谨细腻,造型很规范、很端庄。这些造型变得世俗、线条粗一些,写实性强一些。所以应该接近晚唐五代的风格。加上彩也是接近晚唐五代,可能更多一些彩,在唐代没有见过,那些陀罗尼基本是黑白,没有加彩的……”
中国印刷博物馆研究员李英则更为关注这件印本作品的印刷史价值。图像之中出现的“印-李-大”三个汉字引起了她的浓厚兴趣。李英认为,经咒的受持者因为供养的需要,所以要亲自填上自己的姓名。因为不是专业的抄经写手,所以写字水平并不高。
李英提到,耶鲁大学艺术馆也收藏了一件约为9世纪至10世纪晚期的类似藏品,保存于一枚圆型铜盒中。该藏品最初于河南发掘,后经柏林转到纽约,最终被该艺术馆收藏。在这幅作品的中央绘有菩萨及供养人,并写有“受持者魏大娘一心供养”的字样,而目前也已发现与此署名类似的经咒还有四件。李英还提到,在唐朝时期成都和西安是最重要的两个印刷基地,大部分面世的唐朝印刷品都来自这两个地方,因为成都保存起来较为困难,故而西安出土(唐朝印刷品)相对多一些。
那么,此件《大隨求陀罗尼经咒》到底出自何年代呢?与会专家建议可以从研究的角度,对用纸进行检测,以了解更多当时的造纸材料、颜料、印刷等历史情况。
图源:耶鲁大学艺术馆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