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 产品
供应
求购
公司
资讯
展会
评论访谈专题话题印搜动态
国内国际环保视频产品导购
活动展会设备印品世界
行业动态企业动态营销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统计商机
印前印中印后包装器材耗材油墨
胶印数码标签CTP纸箱创意丝印柔印其他
展会专题企业专题资讯专题技术专题
文化人物社会
展会预告会议预告展会资讯国内展会国际展会推荐展会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您当前位置: CPP114首页> 新闻频道> 国内> 正文

  • 今日排行
  • 本周排行
  • 本月排行

胶印油墨
胶印材料
丝印材料

从“印刷人”到“互联网人”:还原本真的媒介教育性

2022-01-13 23:11:12.0 来源:《传媒观察》2021年12月号 责编:覃子喻

摘要:
印刷时代的“发呆”与纸的“留白”是相对应的。“留白”对应的是生活经验的“暂停”与“缝隙”。书本的空白是作者留出的,是对停留与对话的邀请。“我”在空白处留下几笔自己的想法,那一刻“我”、作品与作者共同在场。与作品对话亦是在与内在的自我对话,这是“我”获得教益的时刻,亦是教育之光显现的时刻。愈是“无缝连接”的时代,愈显出“缝隙”与“暂停”的可贵。


  沃尔特翁在论述书面文化的时候说到,任何一个“作者”在写作的时候都对读者进行想象。二者之间的交流以文字为中介,所以一字一句都要经过字斟句酌。一旦产生歧义,便会导致理解的困境,也没有进行追加解释的二次机会。而这种交流恰恰是书本独特的教益所在:作者为可能的相遇而写,读者运用自身的经验与想象去填补字里行间留出的“空白”,与作者对话。波兹曼甚至将阅读的体验比喻成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共谋”。印刷书籍的出现使得一种新的传统开始:“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己的眼睛。”也就是说,读者需要独自享受与作者的对话。甚至有人会甘愿在书中“失去”自我,跟随作者体验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进行“自我的延伸”。本真教育的发生正是要求内在的“我”的在场,而不只是坐在教室中的“我”。


  随着媒介的不断进化,人的这种有益的“发呆的时间”不断被占据和挤压。有研究者注意到,电视的出现让“无所事事的价值”(the value of doing nothing)被人越来越低估。儿童在面对层出不穷的媒介消费选择时,也少了许多“无聊的体验”(the experience of boredom)。随时随地都能连接的网络,无时无刻不在“教育”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发呆”与“无所事事”被认为是一种浪费。网络的出现被认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体验,但沉浸早已存在,不同的沉浸由媒介本身不同的时间性带来。“在网上”的沉浸由每时每刻生产的新信息、不停跳转的链接与不断出现的对话框带来。与印刷媒介对人“反天性”的规训截然不同,网络迎合人本身飘忽不定的念头与永远无法满足的好奇心。网络不需要人们全神贯注,而是要“一心多用”“三心二意”,以训练人“多任务”工作和学习的能力,让人的身心与不断更新的技术进行高效率匹配。“在网上”给人的教益与书本给出的教益在根本上朝向不同的目标,彼此之间存在着张力与冲突。从书本转换到网络,这在本质上已经不只是变换媒介的问题,而是将雕塑出不同的“媒介中人”,是在原本现实的年龄沟壑中重叠“印刷人”与“互联网人”的媒介代际。


  印刷时代的“发呆”与纸的“留白”是相对应的。“留白”对应的是生活经验的“暂停”与“缝隙”。书本的空白是作者留出的,是对停留与对话的邀请。“我”在空白处留下几笔自己的想法,那一刻“我”、作品与作者共同在场。与作品对话亦是在与内在的自我对话,这是“我”获得教益的时刻,亦是教育之光显现的时刻。愈是“无缝连接”的时代,愈显出“缝隙”与“暂停”的可贵。


  三、多重媒介浸润下的“失语”


  尽管互联网的“读”“写”已经在悄然发生改变,但当下学生面对的仍是不变的要求与期待。有研究者曾提到一项调查,鉴于人在每个网页上停留的时间,人们只能读完28%的内容(研究者称20%可能更为准确),而且大部分读者的阅读大致遵循一种“F”型模式,也就是从网页的左上角开始读起,越往下,页面右侧的内容读得越少。于是,为了让网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取到“有用”信息,互联网的“写”尽可能地短,尽可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直至写什么已经不重要,形式与格式最重要。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作文应该是学生自我内在的表达,但是作文说到底是“给”老师写的,怎样写、写什么都有其无形的“要求”。而老师和考试皆为受到印刷媒介雕塑的产物,即使老师在现实生活中同为“口语人”、“电视人”与“互联网人”等各种“媒介人”,但目前讲台之上的老师无疑是“印刷人”的代表。书本是知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性、真理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印刷本自身的确定性之上的。“‘唯一真性’知识的化身,又将教师雕塑成‘知识-权力-绝对权力’的化身,由教师给出是非判断的标准,教师是‘正义-真理-道德-美’的法官,教师每说一句,都在说‘我说的是‘真’(唯一真理性)的’。”印刷媒介“白纸黑字”的确定性与客观性再经由老师传递,学生被教导要做“听(老师、书本)话”的“好孩子”。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看上去可以任由学生发挥,但在给出的题目背后,在日常教学中,老师早已将课文与范文一一拆解:结构、修辞、逻辑、语言,起承转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升华”……范文与课文成为学生认之为真的“知识”,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们心中“完美的作文”。学生早已学会揣摩作文标准中微妙的“好”与“坏”,以及“适合写的”与“不适合写的”。但学生在写作时并不是将内在的自我交付于纸上,让“真善美”自然显现,而是努力模仿。本就已经千篇一律的学生写作,在互联网搜索引擎的便利性“诱惑”下,变得更加同质化。因此,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其丰富的经验与体验,但在作文中仍然是“失语”的。


  今天的学生面对的不仅是从书本中“读”转化到在纸上“写”的表达困境,更重要的是他们可“读”的来源越来越多,但“写”的实现仍未发生改变。当人们呼吁让网络成为孩子新的“学校”和“老师”之时,一方面屏幕代替黑板和书本,成为承载教与内容的工具。这些内容需要被学生视为一种新的“知识”(或是知识的形式);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却又面临网络语言“入侵”学生作文的“难题”,又要求呈现在屏幕上的“书面语”不能被认之为真。这时,学生的“作文难”不仅需要完成日常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之间的切换,又叠加上了印刷文本语言与网络语言不同媒介文本之间的冲突与张力。


  波兹曼曾经从媒介的角度论述了“童年”的发现与消逝:印刷媒介为人们建构了一个充满新的符号的“成人”世界,从而将理性的、会读写的成人与“纯真”的儿童区分开来,人们进而“发现”了“童年”的存在,同时也催生了学校以专门安放童年,让儿童学习识读,为成人阶段做准备。但是电子媒介的到来却消弭了这种童真,模糊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这样看来,波兹曼已经先在地对“儿童”与“童年”有了恒定的本质规定,继而认定在媒介所承载的社会历史变迁中这种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在消逝的。“儿童”与“童年”本身就是在流动的,如果说“儿童”是被人们“发现”的,那么在当下多重媒介的多重教养下,“发现儿童”就不只是发现成人观念之外的本真的儿童,也意味着发现“印刷人”之外的儿童,身兼“互联网人”“电视人”“自然人”等各种媒介身份的儿童。


  不同的媒介赠与人的教益不尽相同。文字、语言、印刷、广播、电视、互联网,各种媒介带来的“利”与“弊”只不过是人物用化地看媒介的结果。人们只看到层出不穷的“新”媒介向人派发的福利,将其视为对“旧”媒介“缺陷”的一种补充。这种替代却未被加以质疑。我们总是关注“新的”给我们的生活添加了什么,却忽视了替代也让我们丢失,带来挣扎与冲突。“自然人”“口语人”“图像人”“电视人”“互联网人”是人们定义的不同媒介代际中的人,但在人的媒介经验与媒介生活中,每一种媒介都以或轻或重的方式在人身上留下雕刻的印记,每个人都是多种媒介身份的重叠。受到各种媒介滋养的“读”与单一“纸媒”下的“写”,加剧了“互联网原住民”不同媒介经验之间的矛盾与挣扎,这种冲突在当下学生的表达中日益凸显。

分享到: 下一篇:遵义市包装印刷文化产业园:产业链环环相扣 上下游融合发展
  • 【我要印】印刷厂与需方印务对接,海量印刷订单供您任意选择。
  • 【cpp114】印刷机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对接,让客户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购低于市场价5%-20%的印刷耗材,为您节省成本。
  • 【印东印西】全国领先的印刷品网上采购商城,让印刷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