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册课本=1100万棵大树
2007-07-12 00:00:00.0 来源:工人日报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目前我国有在校中小学生2亿多人,以每个学生一年两学期用15册课本计算,每年要用30多亿册课本,消费纸张达55万吨之多,需要砍伐1100多万棵大树。”这是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算的一笔账。为此,他呼吁应该尽快实行教科书的循环使用。
另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纸和纸板第二大消费国。生产一吨文化用纸要消耗生长20~40年的树木20多棵,用水100吨、电600度、煤1.2吨、化工原料300公斤、同时产生污水300吨。就是说,造纸用纸不仅有能源消耗问题,而且伴生环境污染。
循环使用教科书既有利于节约,又有利于环保,道理是明摆着的,国外也有很多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有识者呼吁多年,为什么就推广不了?究竟难在哪里?
难在风气。节约与环保问题讲了多年,而且已经上升为国家政策,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很多,经验教训不少,但节约与环保却没有成为大多数人的自觉意识,日常生活中的浪费行为、污染现象触目皆是,人们习以为常,已经见怪不怪了。特别是在一些官员看来,奢侈浪费至多是纪律或作风问题,社会风气如此,法不责众,没人当回事。而环境污染问题也被“唯GDP”的“政绩观”所掩盖。如此,谁还会重视小小的教科书?
难在政策。大家都没有节约、环保意识,尤其是负有一方经济社会发展责任的官员不拿浪费、污染当回事,制定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时自然不会考虑。至少迄今未见有地方政府就用纸问题做过限制性规定,反倒有不少领导对发展造纸工业“很感兴趣”。关停并转严重污染环境的小造纸厂的“风暴”刮了多次,依然是新闻,便是证明。
难在利益。利益是最能驱使人的行为的动力。地方官员要GDP,要政绩;造纸、印刷、出版行业要利润、要效益;教育部门、学校甚至老师能够从推销中获得“好处”……有此“诱惑”,当然都恨不得多出多卖教科书才好。
以上种种,都是教科书循环使用之难的症结所在。其实何止教科书,如果算上数倍于教科书的教辅书,每年的消耗更是惊人。
破解教科书浪费问题必须“对症下药”。节约和环保意识的培养、社会风气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制定并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却可以“立竿见影”,关键的一点是切断教科书从用纸、印刷到出版、发行各个环节上的利益链条,还教科书一份洁净,使不当谋利者无利可图,教科书循环使用才可能实现。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