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元大都的刻本
2007-12-25 00:00:00.0 来源:北京日报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中国的历史进入公元1260年的时候,忽必烈在取得了绝对统治地位,开始采用中原汉族文化,以此来改变元朝人已经不再适合治天下的旧制。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设首都于金中都,并改京城名为大都,1276年元朝的军队灭南宋,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元朝的军队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屠城,但是元朝政府有令匠人免死,由此一大批刻书匠人,活了下来。尽管他们在元朝的社会地位很低,但却为元朝的刻书提供了技术上的条件。元朝在征伐的同时还获得了大量的宋刻图书。
1368年元朝灭亡,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元代在中国印刷史上,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笔,而元大都中央机构的刻书,在北京刻书史上,具有上承辽金,下启明清的作用。特别是它继承宋版印刷的优良传统,又有新发展。在技术方面,出现了书籍的双色套印和包背装。图书的多色套印技术,从文字记载上看,应该说是起源于宋代,可是一直没有实物发现。而现存最早的朱墨套印本,又是元至正元年(1341年)中兴路资福寺刻印的《金刚经注》。由此可见,这种新技术,很有可能在元朝以前的宋朝就被发明出来了,也许因为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仅有记载,而没有实际应用;也许这种技术尚处在试验阶段,仅印刷过很少的本子,而这些本子由于数量过少,没有流传下来。多色套印技术在元朝的成熟使用,既是继承,又是创新。
元朝以前图书的装帧形式,大体经历了卷轴装,经摺装和蝴蝶装,包背装则是一种完全新式的书籍装帧形式。如果拿它和蝴蝶装比较来看,其不同是很明显的。蝴蝶装又简称“蝶装”,它的书页展开的时候,就像蝴蝶那展开的翅膀,因此人们就根据这个样式给它取了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这种蝶装书已经可以在书架上像现代图书那样直立插放,不同的地方,是它书口向下,书背向上。包背装则是用一张厚纸将书背包起来,因此就有了这个名。它用纸捻穿针,先把书钉牢,后再粘上书皮。这已经很像我们现在见到的线装书的样式了,所不同的是一个用纸捻,一个用线。正是元的这种包背装的广泛使用,为后来线装书装帧形式提供图书的形式基础和技术基础。对于如何制作这种包背装,元代北京印刷的文献《秘书监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它说裱褙匠焦庆安有个配方,其中打面糊的物料是:黄蜡、明胶、白矾、白芨、藜蒌、皂角、茅香、藿香、半钱,白面五钱,硬柴半斤,木炭二两。粘合剂、防腐和芳香三合一,这证明了当时大都印书在装订用料方面已是十分考究了。元大都出版书籍,初期装帧形式,仍以蝴蝶装、经折装为主流,但蝴蝶装的形式主要用于经史类图书。中期以后,包背装成为图书的主流装帧形式。
秘书监,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它初设于东汉桓帝的时候,责任就是专门掌管图书秘籍。魏、晋,南北朝、唐、宋一直保留这个官职,其责任也一直没变。元代承汉制,秘书监长官为卿及大监、小监,事务官为监丞。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说:“古代图书集中帝室,故取秘密之意……唐、宋以后,虽掌艺文图籍之官迭有增设,而秘书监之名不废。”
元代秘书监秩正三品,世祖至元九年(1272)置。设卿4员,太监、少监、监丞各2员,典簿1员,令吏及吏员若干。属官有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各2员,辨验书画直长1员。监丞皆用大臣奏荐,选世家名臣子弟为之。卿则参用宦者2人。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