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献记载的印刷术“复活”
2005-04-05 00:00:00.0 来源:慧聪网 责编:中华印刷包装网
一种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因仅见于文献记载而缺乏相关实物印证备受质疑。甘肃武威市一位名叫孙寿龄的退休老人,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复活”了这种印刷术,为古人的记载提供了一个活的例证。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人们据此认为,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这种泥活字印刷技术。毕昇先用胶泥烧制成字,再在铺有松脂、蜡和纸灰等混合材料的铁板上排版印刷。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人们据此认为,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这种泥活字印刷技术。毕昇先用胶泥烧制成字,再在铺有松脂、蜡和纸灰等混合材料的铁板上排版印刷。
然而,长期以来,这种古老的印刷术缺乏泥活字及其印刷版本的实物,引起人们对这种技术存在的怀疑。1987年,武威市新华乡亥母洞西夏石窟寺遗址出土了大量西夏文物。原武威市博物馆负责人孙寿龄随后对文物进行了搜集整理,从中发现一本西夏文经卷《维摩诘所说经》(下卷)。
孙寿龄发现,这卷经书的印刷字迹颇为奇怪:墨色浓淡不均,标题混乱,字体歪斜、大小不均,页面行格竖不成行、横不成线。
中国古代还有雕版、木活字、金属活字等多种印刷技术。然而,这卷经书完全不像是这几种技术的印刷版本。孙寿龄分析研究判断,这就是人们寻找已久的泥活字印刷版本。
为了证明这个判断,孙寿龄决定根据沈括记载的方法,烧制泥活字,印刷《维摩诘所说经》(下卷)。孙寿龄说,烧制泥活字并非易事,此前也有些人进行过尝试,但鲜有成功者。他对选好的胶泥进行了沉淀、揉压,刻出的字用10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烘干、预热,然后逐步升至800摄氏度左右,使之陶化。孙寿龄说,自己从开始研究泥活字到最后正式刻字、烧字、印刷等,前后历经10多年,最终成功烧制出几千个泥活字,并印刷出古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专家们认为,孙寿龄的成功尝试,使泥活字印刷术重新“复活”。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