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刷大国到强国必须逾越的几道坎
2013-09-25 10:18:32.0 来源:凤池彩印 责编:陈莎莎
- 摘要:
- 从现在起,争取到2020年成为世界印刷强国正成为中国印刷界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为了满足市场对印刷的需要,也是最先向世界贡献了泥活字的中国印刷人希望继续领先世界印刷工业的雄心体现。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由大国到强国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体量膨胀。
【CPP114】讯:从现在起,争取到2020年成为世界印刷强国正成为中国印刷界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为了满足市场对印刷的需要,也是最先向世界贡献了泥活字的中国印刷人希望继续领先世界印刷工业的雄心体现。但是,必须指出的是:由大国到强国的转变,不是一个简单的体量膨胀,不是一个单纯的印刷总量排行第一,而是必须有充分的人力资源;有领先于世界印刷业的发明创造与核心技术;有强大的印刷机械制造业的支撑;……在这些方面我们与强国的要求差距还很大。企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实现成为世界印刷强国的既定目标,所有的印刷人都得为此付出艰苦的劳动。
大国与强国的差别何在?
顾名思义,“大”所指的是数量较多;与“弱”对应的“强”所指的是健壮有力。大不等于强,强也未必一定要大。瑞士在欧洲是个国土面积仅为41285平方公里、人口770万的小国,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强的手表制造国。中国的汽车年产量已经能够排在全球很靠前的位置,但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可能还不及韩国的汽车制造业。当然“大”可以为“强”奠定基础。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中国走改革开放道路以后,我国的印刷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统计,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我国印刷工业的年产值仅为47.97亿人民币,2011年已经达到8677.13亿,整整翻了180倍。这中间固然有物价上涨的因素,也有包含着印刷企业多种经营产值在内的因素,甚至还有统计口径不完全相同的因素,但无论如何,在这三十来年的时间里,我国印刷业的进步是世人公认的,就印刷总量而言,我国印刷工业的产值应该可以排在世界第二或第三的位置,仅次于美国或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我国印刷工业产值的快速膨胀、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得益于我国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庞大、需求繁杂;得益于香港印刷企业的内迁,带来了投资与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既降低了先进设备的引进关税,加快了印刷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又鼓励企业积极承接海外印刷业务,扩大了业务来源,鞭策国内印刷生产与国际市场接轨。
“大”与“强”的本质区别在于在这一领域有着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且领先于世界,引导着行业的发展方向。实事求是的说,在印刷领域,无论是在设备制造或是在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方面,我们都远不及一些产值比我们低的国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从业人员的素质上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世间的万物中,人是决定性因素。先进的设备需要人去操作;新材料的开发需要人去研究;市场的消费需求要有人去发掘;差异化的经营方向需要人去定位。我们与印刷强国的差距恰恰在于专业人才的储备不足,在于员工的流动性过大。
据2013年1月14日出版的《新闻晨报》刊登的怡安翰威特发布的《中国行业薪酬风向指标及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报告》称:2012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为18.9%。这个数字比正略均策公司在《2010员工离职与招聘调研报告》中提供的“从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的一个统计年度中,中国企业员工的平均离职率是8.55%”的数字要来得高,这说明员工流动性在进一步增强。前者的报告虽未单列出制造业的离职率数字,但后者在报告中指出:在上述统计年度中,“制造业(的平均离职率)更是高达23.45%”,“在这部分离职的员工中,参加工作一年内就离职的达到50.57%、制造业达到65.05%。”员工收入大致只及社会平均收入三分之二的印刷业的状况只会在这些数字之上而不会在这之下。员工流动比例的居高不下对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肯定不利。
近几年来,针对印刷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下降的实际情况,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十分重视组织从印前、印刷到印后员工的操作大赛,以鞭策员工对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但据个别评委分析,由于过分在意最终结果,与历史比,高等级技工的技能素养有所下降,有点从矮子里拔长子的味道。再则,学生参赛获奖比重过高也反证在职工人对学习技术的重视不够。
大国与强国的差别何在?
顾名思义,“大”所指的是数量较多;与“弱”对应的“强”所指的是健壮有力。大不等于强,强也未必一定要大。瑞士在欧洲是个国土面积仅为41285平方公里、人口770万的小国,但这并不妨碍其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强的手表制造国。中国的汽车年产量已经能够排在全球很靠前的位置,但属于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可能还不及韩国的汽车制造业。当然“大”可以为“强”奠定基础。
在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中国走改革开放道路以后,我国的印刷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统计,1979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我国印刷工业的年产值仅为47.97亿人民币,2011年已经达到8677.13亿,整整翻了180倍。这中间固然有物价上涨的因素,也有包含着印刷企业多种经营产值在内的因素,甚至还有统计口径不完全相同的因素,但无论如何,在这三十来年的时间里,我国印刷业的进步是世人公认的,就印刷总量而言,我国印刷工业的产值应该可以排在世界第二或第三的位置,仅次于美国或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我国印刷工业产值的快速膨胀、产品质量的大幅提升得益于我国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市场庞大、需求繁杂;得益于香港印刷企业的内迁,带来了投资与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既降低了先进设备的引进关税,加快了印刷企业技术改造的步伐,又鼓励企业积极承接海外印刷业务,扩大了业务来源,鞭策国内印刷生产与国际市场接轨。
“大”与“强”的本质区别在于在这一领域有着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且领先于世界,引导着行业的发展方向。实事求是的说,在印刷领域,无论是在设备制造或是在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方面,我们都远不及一些产值比我们低的国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在从业人员的素质上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世间的万物中,人是决定性因素。先进的设备需要人去操作;新材料的开发需要人去研究;市场的消费需求要有人去发掘;差异化的经营方向需要人去定位。我们与印刷强国的差距恰恰在于专业人才的储备不足,在于员工的流动性过大。
据2013年1月14日出版的《新闻晨报》刊登的怡安翰威特发布的《中国行业薪酬风向指标及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报告》称:2012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为18.9%。这个数字比正略均策公司在《2010员工离职与招聘调研报告》中提供的“从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的一个统计年度中,中国企业员工的平均离职率是8.55%”的数字要来得高,这说明员工流动性在进一步增强。前者的报告虽未单列出制造业的离职率数字,但后者在报告中指出:在上述统计年度中,“制造业(的平均离职率)更是高达23.45%”,“在这部分离职的员工中,参加工作一年内就离职的达到50.57%、制造业达到65.05%。”员工收入大致只及社会平均收入三分之二的印刷业的状况只会在这些数字之上而不会在这之下。员工流动比例的居高不下对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肯定不利。
近几年来,针对印刷从业人员技术素质下降的实际情况,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十分重视组织从印前、印刷到印后员工的操作大赛,以鞭策员工对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但据个别评委分析,由于过分在意最终结果,与历史比,高等级技工的技能素养有所下降,有点从矮子里拔长子的味道。再则,学生参赛获奖比重过高也反证在职工人对学习技术的重视不够。
-
相关新闻:
- ·建设印刷强国 打造中国印刷升级版 2013-07-31 14:23:26.0
- ·2012年中国印刷业总产值9510.13亿元 2013-07-29 14:55:21.0
- ·中国印刷工业市场的发展趋向 2013-07-29 09:17:17.0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