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 产品
供应
求购
公司
资讯
展会
评论访谈专题话题印搜动态
国内国际环保视频产品导购
活动展会设备印品世界
行业动态企业动态营销电子商务政策法规统计商机
印前印中印后包装器材耗材油墨
胶印数码标签CTP纸箱创意丝印柔印其他
展会专题企业专题资讯专题技术专题
文化人物社会
展会预告会议预告展会资讯国内展会国际展会推荐展会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印刷包装丝印
您当前位置: CPP114首页> 新闻频道> 国内> 正文
胶印油墨
胶印材料
丝印材料

李昕:数字出版是一盘没有胜算的棋

2013-04-02 15:40:27.0 来源:百道网 责编:王岑

摘要:
近几年,不断有来自国外和港台的同行问起,中国大陆的传统出版是不是受到了数字出版的威胁?
  
  其二,中国人从来没有培养起网上付费阅读的观念和习惯。
  
  大家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电脑和互联网产业的销售和服务有一个特点,就是先通过免费的服务让用户尝到甜头,然后再规范市场,收取费用。这种办法使一些从事软件开发和互联网服务的公司在二三十年中成长为巨无霸性企业。但是在中国,这个市场远远没有实现规范化。
  
  大多数中国人从开始使用家庭电脑时起,就是只买硬件,不买软件。直到今天,许多中国人电脑里的Windows,Office,仍然是盗版的。网络游戏,影视节目,大多数人是只要有盗版的,就不买正版的。在他们的观念中,很难接受网上的付费服务。2012年进行的第九次全民阅读调查证明,只有41.8%的中国网民表示可以接受下载付费阅读电子书,而在他们心目中,能接受的电子书的平均价格只是每本3.5元。这和中国人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有关。但是同样的调查对象,对于一本200页左右的传统纸质书,能接受的价格是13.43元。尽管这个价格也很低,但毕竟还是相当于电子书的4倍,说明在他们的心目中,电子书的价格应该只相当于纸质书的25%。读者这样低的心理价位,是目前网上数字出版物无法建立盈利模式的重要原因。
  
  其三,中国图书出版的产业集中度较低,以致网上出版商和传统出版机构难以建立有效的对接。
  
  中国的出版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才获得蓬勃发展的。但出版业的真正市场化和产业化,则是最近十来年的事情。今天,整个出版产业在布局和资源分配上还带有计划经济遗留的痕迹,产业之间没有经历过西方国家常见的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界的兼并和重组,因而还没有出现航空母舰型的大企业。因此,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由于出版产业的集中度较低,导致了版权资源的集中度也较低的情况。以美国为例,在图书市场上,大型出版传媒集团排名前四名的已经占据30%以上的市场份额,排名前8名的占据了52%以上的市场份额,排名前20名的占据的85以上的市场份额。这就是说,如果网上出版商(例如亚马逊)能够同这20家大型出版传媒集团达成合作协议,就可以获得绝大部分传统纸质图书的网上出版权。但是在中国,虽然近些年也出现了一些中央级和省市级的出版集团,但是版权资源并未整合在他们手中,全国有582家出版社,数千家民营工作室,还有数以百万计的作者,他们分别掌握着数字出版的权利。没有他们的授权,任何网上出版都寸步难行。一般来说,出版社手里的版权资源相对集中一些,但也十分有限,与西方国家的出版社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目前中国的几家较大的网上出版商如盛大、当当、卓越,所得到的纸质图书的网上出版权都非常少,虽然号称有10万种或8万种,但是其中许多是早已进入公有领域的无版权图书,而真正由出版社授权的图书比例甚低(也就是说,目前出版社享有版权的图书,绝大多数都没有实现正规的网上出版)。
  
  其四,数字出版物的定价过低,严重影响了传统出版社从事网上出版的积极性。
  
  这和中国数字出版产生和发展的特点有关。
  
  今天在国内有影响的网络出版商(例如盛大),既不是传统出版社本身,也不是原有的图书经销商(实体书店或网络书店),而是一些新起的网络经营者。这和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的数字出版商,大多是纸质书的经销商(例如亚马逊),或者是纸质书的出版商。他们拥有经营传统纸质图书的经验,更懂得纸质图书的价值,绝不会轻易把知识产品卖个垃圾价格。他们通常会按照纸质图书的80%给电子书定价,有些学术著作的定价与纸质书同价,甚至更贵。这样传统出版商在将纸质书转化为电子书时,便可能建立起盈利模式。由于电子书俭省了纸张印刷成本,所以出版商甚至可能在电子书中获益更多。但是在中国,电子书的销售价格标准,是由最早经营所谓原创电子书的盛大等互联网公司依据薄利多销的原则确立的,而不是传统图书的出版商或销售商按照图书的实际价值确定的。而盛大等互联网公司所经营的大量“原创图书”,原本是由网民自发创作、自发上载的作品,并未经过筛选、淘汰和编辑加工,其中绝大多数质量低劣,远远达不到传统图书的基本出版标准。这样的“作品”,以超低价格发售,自有它的道理,因为白菜只能卖白菜价;但是这样一来,却开创了先例和惯例,由此建立起了一种行业交易规范,或者说是游戏规则,使读者误以为电子书就应该是这样的价格。这样的低定价,对于那些原本没有生产成本的网上“原创”作品可以行得通,但却使得那些非网上“原创”的传统出版物(特别是那些需要网上出版商进行“转档”的纸质书)变为电子书销售时无法盈利。特别是,出版社将优质出版物转化为电子书在网上出版,造成优质图书被贱卖,这是国内大多数出版社所无法接受的,这正是至今很少有传统出版社对网上出版进行深度参与的主要原因。我们三联书店和中华书局对此的观点是一致的,就是哪怕我们的出版物在网上作为电子书一本都买不出去,也绝对不贱卖。为此我们做过一个实验,2012年1月,我们将三联书店的33本学术书放到京东网上,让读者付费下载。我们强调不降价,售价绝不低于纸质书的7折。结果半年过去了,到了7月份,京东网向我们报告,可以支付给三联的电子书销售收入总共人民币150元(其中还包括作者的收益!)这个例子表明,中国的网上数字出版是游戏规则出了问题,优质不能优价,而优质品种必须与低质品种同价的模式无法使数字出版获得健康的发展。
  
  无法建立盈利模式,不仅使传统出版社无法取得经济效益,因而对数字出版不热心,而且对当当、亚马逊等以传统纸质图书的电子版为数字出版的主打产品的网络商,也难以长期维持“烧钱”式经营。2012年,当当为了发展数字出版,将一大批优质的纸质书“转档”(为电子版),然后作网上出版,结果转档费花了500万,收益不足300万。所以当当网的副总裁王曦甚至呼吁政府扶植他们的数字出版业务,出资支持转档费用。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问题很严峻,告诉你目前在中国做数字出版,无论是对谁(出版商,网络商,作者),都没有机会。这是一项无法成功的生意。
  
  所以,今天中国数字出版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在西方传统出版商纷纷转型投入数字出版的时候,中国的传统出版社似乎在数字出版方面既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我以为,中国和西方国家在数字出版方面最大的差距在于,西方国家的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在内容上重合率甚高,甚至可以说两者有着高度一致性;但在中国,目前的数字出版,就其主流来说,与传统出版大体上还是两条路上跑的车,所经营的产品大部分互不相干,不过是你卖你的网民自发原创作品,我卖我的经过编辑的合格作者的纸质书,两者直接发生冲突的产品并不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数字出版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它的发展速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传统出版业占据主流地位的时间。如果在西方,十年以后,传统出版物的大部分职能将被电子出版物取代(当然传统出版物不会消亡),但是在中国,我们相信这个时间跨度会大得多,恐怕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更长。
  
  我以为,中国的网上数字出版要健康有序地良性发展,有几件事是不能不做的:
  
  首先,要规范市场,打击盗版。
  
  这意味着从政府到民间都要采取更为严厉的法制措施,制止各种类型的网上的侵权行为,包括三种情况:一是以盗版直接获利的;二是“百度文库”、“新浪爱问”等为盗版提供服务从而间接获利的;三是出于各种其他动机盗版而完全不获利的。即使不获利,也必须严加禁止,因为在这样的行为中,侵权者虽然不获利,但却直接伤害了版权所有人的利益,属于损人不利己。打击各种形式的盗版,是为了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因为在可以轻易获得免费资源的环境中,不存在任何公平的付费交易。这个道理很明白,不需多言。
  
  其二,要重建游戏规则,确立优质优价的定价标准。
  
  网上的数字出版,要真正发挥全国582家出版社的资源优势,使传统出版物和网上电子出版物接轨(也即使现在的两条道路并轨)。这需要打造一个可以联合国内几百家出版社的网上出版大平台(这个平台如果能由政府扶植甚至投资最好,也可以是中央和各地的二十多家出版集体共同投资的)。网上出版如要成功,先决条件是做成规模,聚拢人气。必须瞄准美国的亚马逊,整合上百万优质书种,形成独一无二的品种资源优势,让读者认识到,要读真正的好书首先要到这里来找,这里的好书最多,最全,实体书店里有的书,在这里差不多都能找到,他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尽情选择传统纸质图书的电子版(当然,这首先需要传统出版社把纸质图书的数字出版权尽可能地集中在自己手里,然后全部提供给这个大家共有的网上出版平台。)但是,这里实行的是优质优价的原则,按照国际通行的定价标准,电子书的价格相当于纸质图书的80%左右,学术著作的定价还可以更高。这样才可以保证作者和出版社的利益,使作者和出版社乐于接受数字出版的模式,从而促进中国出版业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赶上国际发展潮流。
  
  其三,中国对于数字出版的版权管理要与世界接轨。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目前我们的数字版权管理与国际不接轨。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不把同一著作的纸质书出版权和数字出版权分开,而是视为同一权利,这就是“复制权”。一部著作无论用什么形式出版,都属于“复制”的方式,受制于复制权。作者向出版社转让复制权时,便会将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出版权一并转让给出版社。
  
  在中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颁布的《著作权法》,规定出版行为是一种“复制”行为,那是与国际通行的规定一致的。但当时制定法律的专家们针对的仅仅是纸质出版物,并没有考虑到数字出版权利的问题。随着电脑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网上的盗版出现,人们对于《著作权法》的理解发生了一些歧义,有人认为使用数字作品不受《著作权法》规定的约束。于是在2006年,国家版权局又颁布了一个《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强调任何人(当然也包括出版社)不经过作者允许,不能使用属于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一规定出台的动机是好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不受网络盗版的侵犯。但它的后果,是将纸质书和电子书的版权分开,将原本统一的“复制权”拆分成两个彼此独立的权利。这样,作者便可以单独将纸质书的出版权授予传统出版社,再另外将“信息网络传播权”授予网络出版商。由此,至少造成了三个方面严重的问题:
  
  第一,在中国,数字出版权的管理空前混乱。权利分散,归属不清,有的依然属于作者,有的被作者授权给出版社,有的归于出版纸质书的文化工作室,有的则早已被某一网络商买断。如果要对一批作品进行数字出版,必须首先对于每一部作品的数字版权归属进行一番甄别,再进行分别联络,分头洽谈版权。这种具体工作中的困难和麻烦,多得难以形容。对于一个要整合数百万数字出版物版权的网络平台,要完成这样的工作,几乎是天方夜谭。
分享到: 下一篇:一次性筷子流通在中小型餐馆 包装没有正规标识
相关新闻:
·壹传媒恢复香港股市交易 继续经营印刷业务  2013-04-02 10:58:37.0
·印刷错误:泰凌医药澄清业绩数据  2013-04-02 09:36:25.0
·深圳技师学院数码印刷机采购中标公告  2013-04-02 09:26:58.0
·温州印刷职称评定8日起报名  2013-04-02 09:11:58.0
  • 【我要印】印刷厂与需方印务对接,海量印刷订单供您任意选择。
  • 【cpp114】印刷机械、零配件供求信息对接,让客户方便找到您。
  • 【我的耗材】采购低于市场价5%-20%的印刷耗材,为您节省成本。
  • 【印东印西】全国领先的印刷品网上采购商城,让印刷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