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2025-08-13 12:54:02.0 来源: 责编:张晓丹
专栏2:前沿新材料创新培育计划
计划愿景:在纳米材料、量子材料、智能材料等前沿领域取得20项以上核心技术突破,形成100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实现20种以上前沿新材料的小批量生产与应用示范,推动我国前沿新材料产业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推进举措: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研机构及顶尖高校,成立前沿新材料创新培育中心,汇聚国内外顶尖人才。设立前沿新材料基础研究基金,每年投入5亿元,支持100项前瞻性研究项目。建设前沿新材料中试基地,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工程化验证平台。
预期成果:
- 到2025年,完成创新培育中心与中试基地的建设,确定重点研究方向与项目;
- 2026-2028年,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与知识产权成果;
- 2029-2030年,实现前沿新材料的小批量生产与多领域应用示范。
具体工作任务包括开展纳米材料在新能源电池电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实现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研发基于量子点材料的高分辨率显示技术,推动显示行业的技术升级;开发智能材料在可穿戴设备中的自适应性调节功能,提升用户体验等。
(三)强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是提升新材料产业创新能力的核心。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以高性能碳纤维研发为例,企业凭借自身在产业化需求把握和工程化经验方面的优势,提供市场导向与生产实践反馈;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利用其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能力,从材料的基础理论、合成方法等层面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共享科研数据,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共同推动碳纤维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提高我国碳纤维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加强国家级新材料创新平台建设刻不容缓。计划新建5个国家新材料实验室、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配备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设施与专业人才队伍。完善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建立开放共享的科研设施和数据资源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在不同主体间的高效流动与共享,避免重复研究,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大对新材料研发的资金投入,设立规模为1000亿元的国家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新材料领域,拓宽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费用实行175%加计扣除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研发负担,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专栏3: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促进工程
工程宗旨:认定100家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创新联合体,培育5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构建完善的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使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前5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平均达到3%以上。
具体行动:对认定的创新联合体给予每家500-1000万元的资金奖励,支持其开展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建设10个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训等一站式服务。
阶段成效:
- 2026年,完成创新联合体的认定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规划;
- 2027-2028年,创新联合体取得显著技术突破,公共服务平台高效运行;
- 2029-2030年,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成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重点推进的工作包括组织开展10次以上产学研用对接活动,促进创新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支持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设5个以上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四)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
重点新材料的初期市场培育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完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将《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的全部材料纳入保险补偿范围,并将对应用企业的保费补贴比例提高至30%,有效降低用户使用新材料的风险,消除其对新产品性能不确定性的担忧,鼓励企业积极尝试使用新材料,推动新材料的市场推广。建立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项目库,每年遴选100个以上示范项目,给予每个项目500-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和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通过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展示新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效果,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支持企业应用新型电池材料、轻量化材料等,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新材料的需求。
加强新材料标准体系建设是规范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制定和修订500项以上重点新材料标准,涵盖产品性能、测试方法、质量控制等方面,确保新材料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防止低质量产品扰乱市场秩序。开展新材料品牌建设行动,通过举办新材料产业博览会、品牌评选活动等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材料品牌,提升我国新材料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附加值,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专栏4:重点新材料市场培育专项行动
行动要点:设立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专项资金,每年规模为50亿元,实现保险补偿机制对所有重点领域的全覆盖。制定和修订500项以上重点新材料标准,培育30个以上国际知名的新材料品牌,使新材料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实施路径:建设10个国家级新材料标准验证与测试平台,加快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开展“中国新材料品牌100强”评选活动,对上榜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包括优先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等。
预期成果:
- 2026年,专项资金到位,标准验证与测试平台启动建设,品牌评选活动开展;
- 2027-2028年,保险补偿机制全面发挥作用,一批重要标准发布实施,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 2029-2030年,市场培育取得显著成效,新材料市场规范有序,品牌竞争力大幅增强。
具体工作包括建立重点新材料市场推广联盟,组织企业开展联合推广活动;开展标准宣贯培训,提高企业对标准的执行能力;对入选品牌100强的企业提供一对一品牌培育指导服务。
- 关于我们|联系方式|诚聘英才|帮助中心|意见反馈|版权声明|媒体秀|渠道代理
- 沪ICP备18018458号-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兰德林律师事务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18816622098